林下闲置地为百姓增收,大兴林下经济达到1.5万亩

平原造林后,林下空地如何充分利用?五年前,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村党支部书记尤淑凤就早早着手,把村里的林下土地规整利用起来。北京的盛夏马上来临,赤鲁村200多亩林下土地将变成黄花的海洋,成为村里特有的一道夏日风景。
赤鲁村是大兴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村庄之一,近年来,大兴区正逐步让“绿色林”,变为富民的“产业林”和百姓的“幸福林”。林下闲置土地种上了黄花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截至2023年底,大兴区已经发展林下经济1.5万亩。
图片
大兴区已经发展林下经济1.5万亩。受访者供图
杂草变黄花,闲置的林下土地得到利用
2019年,尤淑凤发现,村里的林下地,长了许多杂草,看起来并不美观,若要人工打理这些杂草还费工费力,于是便对林下土地的环境产生了想要改善的想法。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尤淑凤便在网上搜索信息,她发现林下闲置的土地可以种植黄花,“黄花具有食用价值,也可以观赏,利用合适的树种来种植,可以实现既不影响树木的生长,也能让林下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赤鲁村有2000多亩林地,其中有部分为银杏树,银杏树生长期较长,树木生长较为缓慢,刚种上的几年时间,尚且形不成茂密的阴凉。“利用这部分林下土地种植黄花再合适不过了。”尤淑凤说,黄花菜是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植物,也适宜在树下种植,不影响树木生长。
于是,从最初的小面积试种开始,赤鲁村的黄花越种越多,达到了如今200多亩的规模。按照尤淑凤的计划,今年做起来黄花加工产业,将继续扩大黄花的种植面积。
与尤淑凤一样,对林下土地有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还有罗庄三村党支部书记李杰。去年8月,罗庄三村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开发蘑菇种植基地。罗庄三村不大,全村有400多口村民,十年前,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植树造林,如今树木已成林地,遮阴率达到了90%,虽然遮蔽了林下土地的阳光,但林下的阴凉气候,却是食用菌类生长的最佳环境。
图片
罗庄三村利用林下闲置土地种植蘑菇。受访者供图
“林下土地阴凉,非常适宜食用菌类的生长。”李杰虽来罗庄三村不久,但对村里发展集体产业却有很多想法。为了利用林下土地种植食用菌,罗庄三村与罗庄一村的新农人合作,同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进行指导,原来空旷的林下土地,扎起了60厘米高的小拱棚,种上了赤松茸、榆黄菇、栗蘑等食用菌。
李杰告诉记者,培育食用菌的菌床采用的是树叶和木碎屑等原料,对林地没有危害,菌棒每年都要更新,这些废弃的菌棒也能成为林下土地的肥料,经过发酵,还能起到滋养林地保存水分的作用。
村民回到土地上,除了工资还有分红
自从村里建了蘑菇种植基地,到了出菇季,罗庄三村村委会便通过广播、微信群通知,让村民报名到基地,采摘、挑选、称重、分装,经过简单的培训,村民就可以上岗。村民李兴没想到,自己63岁了,还能在村里谋得一份差事。在采菇季,每天7点,他会准时来到基地上班,采摘、挑选、称重、分装……熟练地完成一套流程,一天的收入能达到100元左右。
在罗庄三村,一共有947亩林下土地,其中可以实现食用菌种植的有600亩。经过前期的初步试种,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摸索出经验,不久后8月将扩大种植面积。在今年国庆节将迎来第一波采收高峰期,届时每天的食用菌要采收两次,用工量也将达到高峰,那时候村民们除了工资,还能收获食用菌产业带来的第一笔分红。
图片
村民种植蘑菇。受访者供图
自从赤鲁村的林下土地种上了黄花,杂草不长了,省去了大部分人工成本。林下种植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黄花种植的高峰期,有几十位村民在村里务工,村集体给村民发工资。
按照计划,赤鲁村今年将进一步延长黄花的产业链,收割下来的黄花经过晾晒等加工工艺,做成黄花菜有机产品。尤淑凤介绍,目前,已经有企业有合作意向,也有市场需求,销售价格也不错。村里的林下经济,会根据市场的反馈,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乡村休闲旅游添风景,谋划第三产业发展
在李杰看来,林下土地一旦被利用起来,就是一块宝。罗庄三村距离呀路古热带植物园2.5公里,距离赤鲁的万亩次生林2公里,周边有可串联的旅游点位。种植食用菌,不仅能发展种植业,还能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早在种蘑菇之前,罗庄三村就考虑到发展乡村旅游,因此进行了提前布局。李杰说,当时选了几个品种,赤松茸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属于蘑菇中的奢侈品,栗蘑在南城种植也较少,补充了市场的空白,适宜发展采摘。
目前,罗庄三村正在和呀路古热带植物园沟通合作,在国庆节时,村里计划联合呀路古热带植物园组织蘑菇采摘活动,带动罗庄三村及周边村子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经过初步走访,李杰统计了村里及周边兄弟村庄可利用的闲置民房,在罗庄一村、罗庄二村、罗庄三村,都有可利用的闲置农房,这些都可以打造成为主题民宿,村民也可以制作蘑菇宴,满足游客出行游玩的全方位需求,进一步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利用林下经济的观赏价值,也正在赤鲁村得到放大。目前,村里正在谋划打造露营基地,带动观光、采摘等产业同步发展。通过周边旅游点位的联动,开发一系列观赏、采摘的项目,把游客引进赤鲁村并留下来。
图片
利用林下经济,盘活土地。受访者供图
在大兴区,罗庄三村和赤鲁村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林下土地正在被盘活,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引擎。大兴区依托平原生态林资源优势,建立了以林药、林菌、林花等为支撑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在永定河绿色港湾打造集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森林科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在庞各庄镇种植油用牡丹、芍药、食用百合等1000余亩,在礼贤镇平地村种植黄芪、薄荷、大黄、艾草等中草药100余个品种、200余亩,营建了各类林下产品应用新场景。
大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兴区将持续深化对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与总结,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农林产业科技研发,积极推动林下种植等多元化业态的发展,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种植药材、菌菇等高附加值农林产品,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同时,加强林下经济产业链的建设,突出目标导向、发展规模、产业融合、科技服务、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