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司法局选育“三型人才”,人才“雁阵格局”已基本形成

16名领军型人才、85名专家型人才、210名骨干型人才,北京市司法行政首届“三型人才”评选遴选出311名优秀人才,由此,北京司法行政系统人才“雁阵格局”基本形成。“三型人才”选育机制解决了什么问题,评选出的“三型人才”又是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在人民调解领域,刘跃新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从业35年,他累计接待来电、来访和调解纠纷超10000人次,主持或参与各类纠纷调解超2000件,从未发生过投诉事件,他的办公室挂满各种绶带、锦旗。在此次“三型人才”评选中,他获评“北京市司法行政调解领域领军型人才”。
长期以来,司法行政各领域人才基数大、素养好、类别多,但却始终缺乏人才分层分类管理和选拔培育机制。如何把像刘跃新这样的行业标杆通过机制推树出来,激发示范效应,释放人才活力,是人才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三型人才”选育机制也由此应运而生。
2023年11月,市司法局党委印发《北京市司法行政领军型专家型骨干型人才首届评选工作总体方案》,在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应诉、规范性文件审查、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监狱、戒毒八大业务领域评选领军型、专家型、骨干型“三型人才”。《方案》对评选工作组织领导、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结果运用进行了系统设计,对人才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业绩成果、业内影响进行全面考量。最终,16名领军型人才、85名专家型人才、210名骨干型人才在评选中脱颖而出。
获评为领军型人才后,如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发展,是刘跃新面临的“新课题”。“我要将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调解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刘跃新积极投身行业建设,截至目前,他已在基层开展了600多场普法专题讲座,为各地基层调解员传授调解工作经验540多场,带动更多人爱上调解事业。
刘跃新的故事,正是北京市司法行政各领域领军型人才的缩影。“三型人才”选育机制的价值在于畅通人才作用发挥渠道,提升法律服务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法律服务的需求。
深耕行政复议专业11年,孙佳每年要直接办理或指导办理上百件案件,此次她获评行政复议领域专家型人才。办公桌上厚厚的案卷材料几乎将她吞没,而面对挑战,她反倒“气定神闲”地说:“案件再多,也要精工匠心、一丝不苟,确保办案质量!”
在孙佳眼中,工匠精神是专家型人才该有的“精气神儿”。以工匠精神带领团队办理好每一个案件,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案件确立规则、构建秩序,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行政复议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她认为专家型人才应有的责任担当。
通过三型人才选育机制,一大批像孙佳这样“重实务,亲历型”的优秀人才得以涌现,他们的获评也激励着广大司法行政工作者苦练内功、增强本领、提升效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首都发展大局和群众安居乐业。
三型人才选育机制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人才跟踪调研与综合评估。它通过构建对不同层次人才评定标准、进阶培养、推介使用、跟踪考核、资格终止等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评用结合”的良好导向。
对公证行业骨干型人才朱青来说,扎实的业务能力只是骨干型人才的必备素养,更重要的是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
在获评后,朱青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责任担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立足公证实务,勤于学习、积极钻研,承办的继承权公证案例被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收录。她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入选首届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她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公证公益法律志愿服务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高人民群众在公证法律服务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型人才”选育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才工作缺乏顶层设计的制度性难题,更多的领军型人才愿为灯塔,引领行业开启新程;更多的专家型人才深耕专业,推动业务提质增效;更多的骨干型人才学有榜样,奋力进阶成长成才……“三型人才”选育机制为健全人才层级、助力人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