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归一批兰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图片
基地工作人员在悬挂椰壳中栽种的纹瓣兰
图片
在麻栗坡基地近地保护栽种的文山兜兰   本组图片陶丽丹 摄
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麻栗坡老山植物园研究基地(即老山药王谷)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基地内回归、近地及迁地保护栽种了兰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11个物种、1.88万余株。
  这批兰科植物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文山兜兰、格力兜兰、秀丽兜兰,以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碧玉兰、虎头兰、纹瓣兰、文山鹤顶兰、洛氏蝴蝶兰、麻栗坡蝴蝶兰。此外,还有原产自非洲、具有高科普展示价值的栽培兰花——达尔文兰。其中,文山兜兰、格力兜兰、麻栗坡兜兰、文山鹤顶兰和洛氏蝴蝶兰被列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中的优先保护物种。除了秀丽兜兰种源来自西藏,达尔文兰种源(栽培材料)引自非洲外,其他物种种源均来自当地及附近采集的自然结实果实。
  老山植物园位于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老山药王谷,是文山州首个植物园,也是国内罕见的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研学旅游、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兰科植物保护主题的民办植物园。
  目前,实验室已与云龙漕涧林场、麻栗坡老山植物园、蒙自芷村林场、河口县林业和草原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4家单位合作,共建了14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科研科普基地。下一步,实验室将与合作基地进一步深化保护研究和科普教育合作,实验室将继续提供科研支持,共同将该基地建设成为先进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场所。
  合作基地的建立为实验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所,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生境,同时也为科普教育及职业培训提供了示范基地。合作基地在扮演综合保护场所的角色时,可以“身兼数职”——对于当地野生物种是回归基地,对于周边相似生境物种是近地保护基地,对于原生境与本地差异较大的物种则是迁地保护基地。因此,在不同生境区域设置合作基地网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研究与保护至关重要。(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陶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