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假扮道士性侵幼女获刑,“伪国学”迷信骗局为何频发?

图片
□郭一禾(复旦大学)
男子假扮道士利用迷信性侵留守儿童致其怀孕,获刑八年。据6月2日《法治日报》报道,周某某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直播的方式认识了留守儿童彭某某,后将其加为好友并通过聊天获取彭某某的生辰八字。周某某称彭某某八字与家人不和,自己可以通过“画符”为其消灾,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并实施性侵。男子的禽兽行径令人愤怒,但这也反映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近些年来“伪国学”迷信骗局时有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按理说,家长会教育孩子远离这类封建糟粕,但问题在于,本案中受害的幼女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及时保护。
农村本来就是封建迷信糟粕顽固留存的地方,而老人和儿童这两个弱势群体也最容易被骗子盯上。他们往往与社会较为脱节,对各种骗术的套路不熟悉,容易依赖他人,也对未来更加不确定。这些种种因素,都是“伪国学”骗局发生的原因。
“伪国学”与真国学的区别,就如同邪教和宗教的区别。事实上,这些伪国学骗局都有着相似的套路。先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做推广,将观众引入私域社群(如微信群)并提供免费试听。课程内容大多是“八字知命”“风水改运”,而包装成“大师”的授课者,不断暗示观众购买课程后才能化凶为吉。这时,防诈意识不强的观众,往往会心甘情愿花上大几千购买课程、宣传课程,甚至成为新的“大师”继续骗人。
尽管《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但是这类“伪国学”往往大打擦边球,将封建迷信包装成国学智慧,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名号干着违法犯罪的勾当。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易经”“国学”等关键词,可以发现有关家里未成年人或者老人被骗、要求退款的投诉多不胜数。这意味着,一旦骗局实施成功,单靠消费者个人无法轻易从培训班手里追回退款。说到底,现在还缺少一套成熟的对“伪国学”的监管和处理机制。事实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发文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但机构摇身一变从线下转到线上,再采取私域直播等新型手段,往往就能轻易逃脱监管。
因此,一方面,平台和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发挥监管职责,对直播里的那些培训班严格审核,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对“伪国学”的明确定性也应该早日提上日程,将“伪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彻底区分开来。
在文化自信大背景下,大众对国学有兴趣本是好事。面对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国学需求,专业的国学研究机构应当担负起责任,多面向社会做一些传播和普及国学的工作,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要在农村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氛围,送科技文化下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源头铲除“伪国学”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