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欲重启自造神盾舰计划,有这个实力吗?若能建成有多大威胁?

【军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轰炸机
近日,台湾媒体《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当局计划重新启动已经停滞了长达3年之久的4500~6000吨级导弹护卫舰建造计划,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片
▲“震海”级,图片来源:网络
2016年,台湾启动了所谓“军舰自造”项目,其中的“震海计划”,要求打造一型标准排水量4500吨,满排6000吨,且能够装备岛内自产相控阵雷达的防空型护卫舰,岛内称之为“新一代巡防舰”。但在2021年,由于受到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迅联舰用作战系统”技术差,以及舰载相控阵雷达重量太大这两个关键问题的影响,原本计划中的2019年到2021年建造的“震海”首艘舰艇计划搁浅,被宣布将无限制延期建造。时隔3年,岛内媒体又称“震海计划”复活了,那么台湾如今有了建造它的实力吗?
图片
▲“康定”级,图片来源:网络
“震海计划”要设计建造的“震海”级,是用来取代“成功”级和“康定”级的。台湾装备了10艘“成功”级,它们是反潜作战和舰队区域航空主力舰艇。“康定”级就是法国的“拉法叶”级护卫舰,台湾装备6艘,在台湾海军中,它们主要用于执行防空、反潜、护航、反封锁、联合水面截击作战任务。这两型舰艇未来行将退役,15艘“震海”级刚好能填补空缺。“震海”级寄托了台湾海军对最新锐护卫舰的全部希望——低雷达截面,低红外、低噪音特征,还能装备台湾自研自造的相控阵雷达。
图片
▲“长白”相控阵雷达,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从2016年项目开启到2021年被搁置,5年间台湾围绕“震海”级的设计方案来来回回变化多次。究其原因,是雷达、作战系统研发拖了后腿。台湾研究相控阵雷达的历史较早,但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技术输出。上世纪80年代,台湾设法从美国引进了“高性能防空相控阵战术雷达”技术,并在其基础上开发了固定阵列式“长白”相控阵雷达,台湾装备的“天弓”I型防空导弹即以此为核心。但此后数十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美国不再轻易出售相控阵雷达技术,直到2018年才有改变。
图片
▲“震海”级,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因此对新一代护卫舰研制信心大增,但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一言以蔽之,台湾目前既没有能力在保障探测距离的同时减轻相控阵雷达的重量,也没有能力通过“迅联专案”研发符合技术要求的作战系统。尽管台湾也曾意识到问题,“低下头”寻找了5家国际供货商,但最终全部无疾而终,因此所谓“镇海”级才成了空谈,并在2021年转为了建造8艘2000~2500吨的次级舰的计划。
图片
▲054A,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震海”计划重启,显然是因为台湾意识到了2000来吨的护卫舰,根本无法和大陆抗衡。或许台湾花费巨资,从美国引进了新技术,这才让“震海”舰有计划重来一次。然而,就算“震海”真的舰下水了,也不可能扭转台湾海军的整体劣势。即使单比护卫舰,解放军海军服役了40艘054A,服役了70余艘056护卫舰,还下水了两艘054B,更别说我们还有航母、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了。“震海”级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单艘4.5亿的造价台湾也让无力大量建造。台当局打算拿它来“以武拒统”,无疑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