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向“绿”而生

图片
初夏的山西大同,微风中仍带着丝丝凉意。
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横亘着一排排的光伏板,蔚为壮观,它们不断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
图片
这是5月29日航拍的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刘天宇 摄)
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却是黄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盖率仅有10%左右。大同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被称为“煤都”,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当地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成为不小的“包袱”。
采煤沉陷区临近矿区,电网接入条件好,大同又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当地因地制宜,建起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一期工程4.96万亩,建设规模100万千瓦。
图片
5月29日,记者拍摄的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一角。(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基地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吸引了京能、中广核等企业入驻,2016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截至2024年3月底,基地累计发电124亿度。”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基地采用了“林光互补”的生态恢复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大量的灌木等常绿植物,这样既不影响发电效率,又促进了沉陷区水土保持。目前,基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达98%。
运行近8年来,基地的光伏组件不断升级迭代。除了有固定式的光伏板,还有可根据不同季节调节角度的光伏板,以及每天跟踪太阳变化自动调节角度的光伏板,从而提高发电量。光伏板的定期清理也从人工清理,正逐步向机器人清理过渡。
图片
5月29日,记者拍摄的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的可视化系统。(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是光伏基地一期工程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中心负责人韩志成介绍,基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基地各类设备和关键节点的监测。
“我们开发了可视化系统,基地所有光伏组件每日每月的发电量、组件衰减率等信息都一目了然。”韩志成说,“另外,我们还在基地设置了68个沉陷监测点。当监测到沉陷异常情况后,我们会通报给采煤企业处理。”
近年来,大同市在稳固煤炭“压舱石”和煤电支撑保障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发展新能源,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
大同市能源局提供数据显示,去年大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75.44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52%,光伏、风电并网容量861.66万千瓦,位列山西省第一方阵。
记者:樊华、柴海亮、张旭东、梁晓飞、汪奇文、徐伟、李子怡
海报:康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