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陵:“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在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筑梦”计划,选择扎根泥土返乡创业。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返乡当起“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新农人+电商”助推农产品走出去
  “你们看,这一大堆勐冒洋芋,马上‘起飞’!”连日来,在腊勐镇大垭口村的直播基地上,曹大成忙着和小伙伴们一起按照订单发货,他一边清点订单一边高兴地说,“龙陵的勐冒洋芋因红皮黄芯、口感软糯的品质深受客户喜欢,今天又要发往全国各地18吨,这段时间来已经陆续卖出50多吨。”
  29岁的曹大成是返乡创业的傈僳小伙,性格爽朗热情。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昆明做过人力资源、经营过包子铺等,再后来回乡养猪,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后来养殖市场不景气,就放弃了。
  “我也曾沮丧迷茫过,夜深人静之时总在思考到底该走哪条路才是正确的。”曹大成回忆道,“想到之前养猪经常在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和购买相关物品,我想为何不试试电商呢?于是2021年3月我踏上电商之路,但是步入电商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产品卖不出去等挫折和考验。”
  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曹大成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电商能手,并于2023年12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已经销售了600多万元的土特产品。在全县统一组织的电商人才培训中,曹大成把自己的电商经验分享给200多名学员。
  曹大成感慨:“我是一个‘淋过雨’的电商人,从‘0’走到‘1’这段路非常艰辛。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希望大家少走弯路。如今,大家共同发力,龙陵的青豌豆、核桃、小木榨红糖、蜂蜜、野生菌等农特产品纷纷走向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对有意愿从事农村电商的青年开展免费培训,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人才培训效果,有效推动电子商务融入县域经济大局。
  赵家来在参加全县的电商培训后,从当初的电商“小白”到尝试着开播,效果非常明显。他高兴地说道:“从当初的一无所知、开播不敢开口说话,到现在能够掌握整个流程、流利地把产品介绍出去;从第一场只卖200多元,到第二场能卖5000多元,电商培训让我们收获了很多。”
  截至目前,全县续存电商个体443个,续存电商企业175户,电商直播基地27个,有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余人,大家把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把数据变成了新农资,把直播变成了新农活。2023年,全县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6.1亿元,网络销售额12亿元。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新农人+茶旅” 激活深山发展活力
  在大山深处的平达乡安乐村,有一片800多亩的茶山,云雾缭绕,水汽氤氲,风景秀丽。不仅是游山玩水的好去处,还是种茶制茶饮茶的好基地。
  但是这些茶山在二十一年前出租外包,后来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成了杂草丛生的荒野。2022年底,多年在外从事广告业的平达小伙刘家波返乡成立公司开始接手“盘活”这片茶山。
  “当地党委政府很实干,他们积极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难题,首先收回茶山,然后就招商引资,多方洽谈后我就回来了。”刘家波说,“他们还沟通协调了电网改造,协调2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主路、旅游厕所和安装了20盏路灯,还在树上栽种了一些石斛,并协调架通饮用水,建了100多立方米的大水池。”
  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村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由村党总支建设和提供平台,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进行茶叶收购、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基地经营、基地茶园管护,彻底改变以往管理不佳、经营不善、效益不显的困境,以期实现村集体和合作社、公司、农户多方互惠共赢。
  如今,这片躲在大山深处的生态茶园已经焕发出生机。“我们3月底就过来采春茶,每天有80元的收入。”傈僳大姐余顺兰高兴地说,“茶芽太好了,这个山头的采完,那片山坡的又能采,持续采了2个多月。”据悉,整个春菜采摘制作季,刘家波用工1000多个,支付村民工资10多万元。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作为年轻的茶人,刘家波已成功注册“龙贡山”商标,在严守“生态关”的基础上主要研产绿茶、白茶、红茶、熟茶四个系列产品。“我们紧扣市场发展需求,主要以最生态的方式来加工最生态的茶叶。比如说加工白茶,直接放在晾棚里,白天太阳晒,晚上月光照,用最生态的方式来还原它最真实的味道。这样做出来的茶特别香,回甘也特别好。”刘家波介绍。
  随着茶园的发展,预计实现年产生态茶叶2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提供周边农户就业10000余人次,带动周边茶农交售生态茶鲜叶10吨左右,增收20余万元,每年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
  除了采制茶叶,依托当地茶山片状分布的优质生态茶林资源,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集民宿、餐饮、采摘及茶制作体验园、茶空间、研学基地、傈僳族民族舞台、游客中心等于一体的茶叶庄园。虽然目前工程建设还没有完工,十月份才能开业迎客,但已经吸引了好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来到这个美丽的茶庄园,我们不仅体验了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还感受了当地的茶文化,整个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等到茶庄园正式开业迎客后,我还会约着亲朋好友一起过来玩。”游客石丽薇高兴地说。
  “茶园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将生态红利释放到最大,这是当地的发展目标。刘家波表示:下一步,他会继续和当地一起发力,深入推进“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更多的茶农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然后做出更多的产品,着力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新农人+石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眼下,正值石斛栽种管理的季节。走进象达镇朝阳村庄毕相的石斛种植基地,只见他正忙着和工人在木屑铺成的基质床上按照标准行距栽种石斛。
  现年28岁的庄毕相2017年7月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发展石斛。“石斛是龙陵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我的家乡象达镇又是全县的石斛大镇,加之家里也主要发展石斛,这样的发展优势和条件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谈及返乡的原因,庄毕相这样告诉记者。
  回到家乡后,庄毕相跟随父亲打理家里的10多亩石斛,并收购鲜条发放给村民加工枫斗。庄毕相介绍,他刚回到家里的那几年,恰好村里建成了枫斗加工厂,由他家承包运营,每年收购50多吨石斛鲜条,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2022年,父亲因病去世,我失去了靠山,一下子也慌起来了。”庄毕相回忆道,“每年收购石斛鲜条的数百万资金该如何筹措?如何与斛农继续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面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难题!”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得知这些难题后,龙陵县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给予了相关扶持,镇村积极助力,庄毕相也虚心向石斛行业的前辈请教,并通过书本、网络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如今,村里的枫斗加工厂稳健运行,2023年向当地村民收购石斛鲜条100多吨,烘烤之后发放给村民加工枫斗。村民杨菊香在家照料家庭,闲暇时加工枫斗,她说烘干的石斛送到家里,加工成枫斗后厂里直接来家里取,一年下来能有1万多元的手工钱,还是不错的。
  现在,庄毕相每年带动500多名村民加工枫斗,主要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居家加工,每年支付给村民加工费200多万元。除了枫斗加工,厂里还长年用工5个,种植、管理、采收时节每天用工10多个,高峰期每天用工50多个,每年支付工人工资50多万元。
  “2023年,石斛销售额800多万元。今年初,我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向广东、安徽、四川等地的客商提供了一些样品。”庄毕相说,“我还加入了龙陵县青年创业协会,与大家相互沟通交流,如果有需要还能获得有关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律师事务所提供的相关服务。”
  趁着发展势头,庄毕相表示,未来除了继续经营好石斛加工厂,他正在尝试发展石斛花卉,积极探索网销和直播,希望将石斛做得更好,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图片
“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供图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