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长寿,是真的吗?

英国《柳叶刀》杂志子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个人受教育18年后死亡率降低34.3%,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长寿。受教育程度真能左右寿命的长短吗?若果真如此,这将给人类的演化带来哪些启示?我们请知名科普作者张田勘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
“低教育”是成人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刊登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这项研究是荟萃分析,又称“Meta分析”,指对具备特定条件、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其结论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纳入研究的质量。这种研究方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多个单独进行的研究而言,许多观察组样本过小,难以产生任何明确意见。
研究人员搜索了科学网络(Web of Science)、公共医疗(PubMed)等7个数据库,并找出了将所有全因死亡率(即“所有死因的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作为结果的指标,然后将受教育年限作为独立变量,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数据包括从198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6日的所有论文,研究人员确定了17094条记录,最终生成了涉及59个国家70个地区10355个观测值的有效数据集。最后得出的总体结论是,在排除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后,低教育程度是成人死亡率的一个危险因素。18岁至49岁人群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风险降低2.9%,而且,这种效益是贯穿终身的,即便到了老年,保持读书和学习的习惯也会延年益寿。
具体来看,根据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教育水准,完成小学水平教育(6年教育)、中学水平教育(12年教育)、大学水平教育(18年教育)比不接受教育的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3.1%、24.5%、34.3%。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长寿。如果细化到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18年教育,则每增加一年教育就会平均降低1.9%的死亡风险。而且,不同年龄段接受教育后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有差异。18岁至49岁人群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风险降低2.9%,7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接受教育使死亡风险降低0.8%。即使在70岁以上的年龄段接受教育或自己读书学习,也能降低死亡率。
这些数据意味着,在人生的早期和中期(18-49岁)每年都接受教育和读书学习,可以明显减少死亡风险,70岁以后继续“深造”,还能获得延长寿命的效益。
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是,成年人“未受过教育”与“受过18年教育”的全因死亡风险差距,和当前“吸烟者”与“从未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类似。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为10%-20%,从不吸烟者的发病率仅为1%-2%。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曾经吸烟者的死亡率增加26%,当前吸烟者的死亡率增加68%。
图片
受教育程度明显影响心血管健康
这项研究对于受教育程度与寿命关系的结论并非孤例,近些年来科学家对这一课题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开展过许多研究。仅2012、2013两年间,就有3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相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少活3-15年。
到了2023年1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发表的一项心血管病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患心血管病的危险较低,故而死亡风险相应降低,同时也旁证了“受教育程度越高寿命越长”这一观点。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分析了40998名年龄在40岁至79岁的成年人数据,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被分为4类:高中以下、高中毕业、高中后受过教育但未获得学历、大学毕业。研究人员发现,这4类女性在几十年的随访时间中,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分别是57%、41%、38%和32%;而男性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分别是57%、48%、44%和38%。
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心血管病有多种关系。受教育程度越低,血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吸烟率越高,反之越低。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在几十年的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概率一直较高;而大学毕业的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一直最低。
心血管病最大的意外就是猝死。研究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基线检查后的总存活时间越长。基线检查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进行的全面身体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受过高中教育的中年男性、女性在基线检查后的总存活时间分别为22.6年和24.3年;大学毕业的中年男性、女性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7.0年和28.2年。此外,无心血管疾病的总存活时间也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延长,大学毕业的中年男性、女性的健康存活时间比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中年男性、女性都延长了5年。
父母科学养育为孩子长寿打基础
虽然上述研究都得出了受教育程度高寿命长的结论,但没有阐述其原因或科学原理。
2024年3月1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报告显示,受益于疫苗和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1990年以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据估计,世界上仍有490万儿童在满5岁之前死亡,其中至少有50%儿童的死亡本来可以预防,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父母的养育是否科学和周到,而这又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
来自挪威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教育与寿命之间存在的某种因果关系,即人的寿命和健康首先源自父母的科学养育和保护,这种效果在婴幼儿期就起到了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有效避免孩子夭折,从而奠定个体未来健康和长寿的基础。
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孩子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检索了全球7个大型数据库,对来自92个国家/地区300项有关父母教育和儿童(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荟萃分析,他们发现,父母尤其是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存活。与父母未受教育的儿童相比,母亲、父亲受过12年教育(完成中等教育)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1%、17%。另外,多接受一年教育的母亲、父亲可以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3.04%、1.57%。这说明,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对孩子寿命带来的益处更大。
5岁前的健康对孩子的生存、发育都极为重要,因为大脑在这个窗口期发育得最快,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平均表现就越好。研究人员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联是比较复杂的,如与教育水平、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而社会地位又与生活方式、获得保健服务的机会等因素有关。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让孩子存活几率提高,另一方面,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重视,能帮助孩子打下健康长寿的基础。
图片
健康生活方式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容易科学养育孩子,而孩子自身在接受后天教育后,能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才是能延年益寿的关键。
现有研究表明,决定人寿命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后天环境和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占比在60%以上。生活方式影响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包括吸烟、喝酒、滥用药物、睡眠、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等。
美国一个研究团队研究了415764名美国成年人17年的全国健康访谈调查数据,其中,45%的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以下),27%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余人受教育程度中等(高中和大专)。总的结果表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通常习惯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情况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年死亡人数高达187.4人/万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年死亡人数为69.8人/万人。
研究人员分析了吸烟、饮酒、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育锻炼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仅仅是吸烟、饮酒、BMI过高(肥胖)这3种生活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寿命的长短。在男性中,受教育程度低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有30%是由吸烟(包括一手烟、二手烟和三手烟的不同暴露)介导的,27%是由缺乏运动和锻炼介导的,16%由饮酒引起,6%由BMI过高(肥胖)引起。女性的结果与之类似。
中国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比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吸烟者的比例和吸烟量的多少,同时也影响到寿命。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8岁及以上人群10315例,其中有2171例吸烟者,吸烟率为21.05%。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35岁、文化程度低、离异是我国成人吸烟的重要原因。就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的吸烟率约为30%,但大专及以上者吸烟率只有前者的一半。因此,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吸烟率高,受到的健康伤害更严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从而缩短寿命。
另外,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吸烟报告数据,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寿命约减少10年,但如果在60岁、50岁、40岁或30岁时戒烟,可分别赢得约3年、6年、9年或10年的预期寿命。
除了吸烟,饮酒与受教育程度也有关联。我国将过量饮酒定义为男性日均酒精摄入量超过25克、女性超过15克;有害饮酒定义为男性日均酒精摄入量≥61克,女性≥41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发表的一项针对135824名18岁以上饮酒者的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的饮酒率为30.5%。研究将受教育程度与过量饮酒、有害饮酒做对比后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由低到高,过量饮酒、有害饮酒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小学文化者、初中文化者、高中文化者、大学及以上文化者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6%、14.6%、12.5%、9.1%;而有害饮酒率分别为9.1%、7.0%、6.5%、2.9%。研究结果显示出不同教育程度者在饮酒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大学及以上文化者过量饮酒和有害饮酒的人数比例最低,为9.1%和2.9%,而适量饮酒的比例超过小学至高中文化者,达到47%。其具体原因虽未披露,但通过接受教育获取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理念,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饮酒对于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不可忽视。《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公共卫生》于2023年12月曾发表一项针对中国50万人的研究表明,每周多摄入100克酒精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9%、因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8%、因肝病死亡风险增加51%均相关,同时还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8%有关。
综上所述,受教育程度的确左右着寿命的长短,而受教育程度高者比低者更为长寿的重要原因和科学根据源自生活方式的差异。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优生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其著作《遗传的天赋》中提到,人类的才智是能够透过遗传延续的,因此,人类通过遗传可以向更好的方向演化。而在遗传的基石上,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后天的生活方式和教育同样很重要,不仅有助于延长个体的寿命,还能使下一代受益,为人类文明的不断演化提供有效路径。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