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养臭水成“小孩圈”新流行,玩物如何“长”志?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张萍
图片
图据网络截图。
“小孩圈”的流行变化很快。继萝卜刀、盘串、烟卡之后,最近不少中小学生的圈子开始一种养臭水的行为。
何谓养臭水?就是将各种原料残渣(比如唾液、方便面、牛奶、胶水、蚊子、苍蝇、面包屑等)收集起来,加水后放入瓶子里“养着”观察。有的臭水养着养着会炸开,炸开后的臭味弥漫整个教室,久久不散。不少未成年还会在网络上发布了养臭水教程,相互交流经验。
“作业太少”“现在小孩这么无聊吗”“这不明白到底是谁兴起的这些作妖的玩意儿”“光看文字火就上来了,我们班学生敢这样直接叫家长来学校接他回家”……网友的评论可想而知。有医学专家警告,养臭水或可致人中毒、传染疾病。法律专家则提醒,如果出了意外,学校和家长要担责,还可能构成犯罪。总之,反对者众多。
集纳了一大群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孩子的校园,除了朗朗书声,一贯是各种奇怪想法的温床。从模仿成人社交的盲盒咕卡,到莫名其妙的萝卜刀,到颇具怀旧风的烟卡,到“少年老成”的盘串儿,到具有“生化武器”特征的臭水,孩子们在教室紧凑的方寸之间,从紧张课业中挤时间,开发出一件接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游戏花样。其中不乏恶趣味的创意,却不得不让人感叹发明者的创造力。
这种情状也并非现在孩子独有,不同年代流行的游戏花样不同,但调皮捣蛋的内核没有变。如果你调动记忆的档案,一定也能从童年回忆中找到一两样类似的恶趣味游戏:北方小孩在冬天用鞭炮将牛粪炸上天,南方小孩在教室走廊分成两队“挤油渣”,或者破坏力惊人的打弹弓等等。
这些统统都是玩物丧志吗?
游戏是人的一种深层本能,德国诗人席勒说:“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在游戏中探索世界,在游戏中自我表现,在游戏中完成人际交往的互动——对孩子来说游戏的冲动几乎是“出厂配置”。所以家长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做斗争,总是显得费力、无效且不必要。
与其口沫横飞、毫无效果地批判孩子玩物丧志,用强制力制止孩子发明各种危险无聊的游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蹲下身子,以孩子视角观察这场游戏的本质。如果能在共情中,引导孩子成为思考者、探索者,能做到玩物“长”志,那就最好不过了。
拿养臭水来说,如果这时候一堂生物化学课应声而来,教孩子分析这款“生化武器”的生成过程,顺便认识几样化学成分,接触一下反应方程式,是不是能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即使不能即刻激发孩子在这个领域的天分,也能培养孩子以科学的视角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校园的新奇流行还会层出不穷,兴起一个“消灭”一个,不现实。监护人们不如学着换个视角,修一修玩物“长”志这门学问,跟着孩子学在玩中,以兴趣换信任,不败玩兴,找到共鸣,循循善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