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好煮酒,芒种饯花神,黛玉在这天唱出《葬花吟》

天道有序,万物有时,每一个节气都是大自然的诗行。今天,我们迎来了这首诗中的第九章——芒种。
与“春分”“夏至”般讲述季节更迭的节气不同,芒种与农耕活动的关联度尤其高。所谓“芒种芒种,忙收忙种”,它既代表着收获,也意味着新的播种周期正式开始,突出的就是一个忙碌劲儿和生命力。
在《红楼梦》中,芒种也是个特别的日子。红楼女儿们在大观园里为花神饯行,黛玉则在这天因百花凋落而顾影自怜,和泪吟唱了一首“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葬花吟》。
图片
芒种到,农事忙
每年6月5日到7日之间,当太阳抵达黄经75度,芒种便悄然而至。此时,北半球沐浴在仲夏的热烈怀抱中,阳光明媚,雨水充沛,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著作《周礼》中,原句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其中,“芒”意指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外壳上的细刺,常见的“有芒之谷”有稻、黍、稷等。
《历书》载:“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随着气温攀升,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芒种成为晚稻等谷类作物播种的黄金期。错过了这个时节,农作物的存活率将大打折扣,便可能错失一季的丰收。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也是同样的道理,体现出古人对农时的精准把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探索。
图片
芒种时节,南方水田如镜,正是插秧的高峰期,农人们穿梭于田间,将希望深植于泥土之下;北方麦浪滚滚,芒种的来临标志着麦收的序幕,诠释出收获的律动。
地域的差异,赋予了芒种节气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无论大江南北,世间万物都依循自然的节律,演绎着各自的生命篇章。古人通过细致观察,将芒种分为三个物候阶段,反映了这一时节的生态变化:
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小螳螂们在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雨水中破壳而出,开始了它们独特的生命周期。
二候鵙始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随着夏日的渐进,伯劳鸟在树梢间开始欢歌,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为芒种时节增添了几分生机,也预示着夏天的炽热与活力。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诸书以为百舌鸟,因其能够灵活运用舌头发出各种声音而得名。当其他生物都在热情欢腾时,反舌鸟却选择了静默。
图片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芒种时节的自然之美:“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宋代诗人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则更加凸显了农忙景象,以及农民们辛勤耕耘后的喜悦与满足。
煮青梅、饯花
芒种前后,阳光与雨露交织,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动植物敏锐地感知着季节的变化,人类社会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天进行祭祀农神、斗草、安苗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方还有“煮梅”习俗。五六月份,正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人们将酸涩的青梅加以烹煮,制成美味的梅子食品,既保存了梅子的营养价值,又改善了口感,使其成为夏日解暑的佳品。
图片
还有人依据《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叙述,认为古人在芒种有“饯花神”习俗。
曹雪芹在书中写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大观园女孩子们早早起来,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见大观园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黛玉也在这天感怀百花凋落,唱出了著名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图片
古时,农历二月二为花朝节,人们欢庆花神降临,而芒种,通常在农历四月底或五月初,众花凋零,象征着花神的悄然离去。这一时刻,古人基于对自然界的崇敬,举行送别花神的仪式,似乎合乎情理。然而,除了南朝梁崔灵恩所撰的《三礼义宗》中“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的只言片语,我们难以在其他文献典籍中找到芒种“饯花神”的确切记载。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长久的讨论,即这一习俗是否真的存在?
对于《红楼梦》中“饯花神”的情节,庚辰本脂批说“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甲戌本脂批则称“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显然是说曹雪芹杜撰了这个习俗。但不管是真是假,他都给了读者一份浪漫想象。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无论是品尝煮梅的甘甜,还是体验饯花的深情,又逢芒种,让我们保持内心的节奏,继续向上生长,共同迎接盛夏的来临。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