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上新+1!设备开放共享 还有北理工团队“护航”|科技成果转化

设备开放共享
北理工团队“护航”
……
图片
聚焦毫米波雷达、遥感无人机等
装备制造领域
成都中试平台再“上新”——
日前
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正式对外开放
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
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
图片
据了解,该平台是天府新区着眼当前我省发展毫米波雷达、遥感无人机等创新装备产业需求,结合我省自然灾害防治需求建设的公益性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平台由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运营,支持多项共享服务。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该平台,一起“一探究竟”吧。
多样化服务
满足企业概念验证、中试需求
走进位于天府海创园2号楼14层的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工作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测试调试实验。研究院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的徐梦如也是其中一员。
图片
“我们今天要在微波暗室里开展雷达标校的测试。”徐梦如提到的暗室看起来很酷,甚至有些科幻——这里的墙壁和屋顶上,布满了犹如“钉子”一样的蓝色方锥。实际上,这些整齐密布的“钉子”是由吸波材料做成的棱锥,可以吸收测试时发出的微波。
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以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为技术源泉,主要探索毫米波技术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领域的应用,相关智慧路口、智慧高速等产品已在相关省、市及天府新区得到应用。“每一项研究成果正式推向市场前要进行概念验证和中试,否则前期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后期的一个大事故。”徐梦如表示,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如有了一个强大辅助,基本可以满足团队概念验证及中试的全部需求。
“我们的产品大多是在户外使用,那么设备在极端气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就至关重要。平台提供的高低温箱可以提供从零下70度到150度下的测试环境,让我们可以在研发阶段轻松完成产品测试任务。”徐梦如说道。
据了解,平台目前已建设空天遥感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干涉测量技术应用创新平台、毫米波技术应用创新平台三个子平台,各平台根据实际研发情况,细分多个实验室,承接省内外科研合作和技术共享服务。
在具体技术服务上,平台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测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测试场地短期免费使用服务、测试方案技术支持服务、测试需求服务以及专项定制化需求服务等,可以满足装备制造企业概念验证到中试的测试需求。
创新运营模式
北理工团队“保驾护航”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落地成金”?此次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对运行模式也进行了创新。
“此次,我们按照‘科技资源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的模式建立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在落地方式上,创新采用‘一个研究院+一个产业技术平台+一家龙头企业’的模式,着力打造‘科研产出+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一体、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发展样板。”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崔柯介绍道。
“也就是说,政府‘搭平台’、研究院‘导资源’,政府负责设备采购、平台建设等,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由研究院负责运营管理并对外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真正做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以一套投入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更多产出。”崔柯进一步解释道。
应该看到,对于中试平台而言,其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设备,更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技术服务能力。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也特别提到:“仪器只是工具而已,怎么用好才是关键。”
研究院恰恰具备这样的技术服务能力。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川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自落“子”西部(成都)科学城以来,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已依托北京理工大学3个院士团队,搭建了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3个创新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引聚10余个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引育孵化6家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近30项,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高校是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我们并不是教大家如何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而是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的技术优势,帮助相关项目发现问题、挖掘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及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与项目采取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进一步为成果转化‘加速’。”封钦柱说道。
成都建设西部中试中心
让创新成果加速“变现”
可喜的是,平台建设至今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支撑研究院开展日常科研工作,推动研究院路侧雷视融合一体机开发、低成本小型机载SAR雷达、无人机机体研制等近10项科研技术成果完成迭代开发等;为装备制造企业“护航”,与成都西科微波、北京世冠金洋、理工雷科等20余家企业签订合同4000余万元,与中援应急、贵州风云气象、泰立科技等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成果的研发和推广。
此外,依托平台资源,研究院为成都阿兰贝尔、成都华启高科、赫尔墨斯等多家企业完成多项科技服务工作。
随着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这也是成都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加快中试平台建设的缩影。
在成都,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正在“因材施教”,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成都建成备案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共40家,其中中试平台30家、概念验证中心10家,分布在13个区(市)县,覆盖全部8个产业生态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助推产业建圈强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还在不断“加码”。4月1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对外发布公告,拟于2024年对29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申报项目进行备案,并对其中27个项目给予立项补助。项目覆盖了10余条重点产业链,其中主要集中在创新药(含中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生态环保、大飞机制造与服务等重点产业链。
近日,《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主要包括“建设中试平台”“提升中试服务”“完善中试生态”“塑造中试品牌”等4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服务500个重大中试项目,推动5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技术经纪(经理)人才4000名,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形成突破。
快马加鞭“跑”起来
成都正充分发挥中试平台作用
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