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力数超过40万人,为何刘邓大军南下时,只有12万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掀开了我军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家肯定也能注意到,当时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兵力只有12万余人;而早在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数就已有约30万人之众,在大军南下时总兵力更是超过了40万人。
何以总兵力数越来越多,而大军南下时却只有全区三分之一的兵力数?
其实谈到这点的话,有必要介绍我军当时的各级兵力状况。
现在谈起抗战胜利以及之后一定时间范围的我军兵力时,大家总会潜意识地认为这些兵力都是可以机动的野战部队,但其实并非如此。
图片
全面抗战刚开始时,咱们的野战军和军区的地方军是分开的,但是后来“精兵简政”后,野战部队与地方军区、军分区合并,主力部队大都地方化了。
到抗战后期,一些主力团逐渐恢复,但大部分兵力依旧还是地方军及县区游击队。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八路军在1945年的兵力数量统计,是包含了县区游击队兵力的。
这也能解释,为何当时山东军区主力开赴东北时,只不过是6万人的规模(占全区兵力数的四分之一),仅占有军区兵力的一小部分,就可以说几乎是“精锐尽出”。
因为我们看看当时开赴东北的部队编制就知道了,当时山东军区绝大多数的主力团都开动了,只留下一小部分主力团及之前地方部队升格后的新团在留守。
具体到晋冀鲁豫军区这边,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真正担负着野战机动作战任务的主力团兵力,也只是占到了总兵力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在组织上党战役时,我军的参战主力只有31000人。
图片
而之后刘邓首长率领野战军主力转战豫北、鲁西时,野战兵力其实只有5万余人;陈赓指挥野战军另一部在晋南作战时,加上部分地方武装也才2万余人。
除了野战军外,咱们当时在根据地内还有地方军和县区游击武装,至于民兵通常不计入兵力统计。
当时在各级武装中存在由民兵补充县区游击队,游击队升格为地方军,地方军补入或改编为野战军的程序。
最早一批野战军就是原先的各主力团充实改编,而这最早的主力军大致也就占到全区兵力的四分之一,约六七万人。
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各主力纵队经过了一年时间的作战,再加上新兵的补充后规模普遍扩大。
图片
大军南下前,第1纵队兵力数将近3.5万人,第2纵队兵力数将近2.7万人,第3纵队兵力数2.7万余人,第6纵队兵力数将近2.5万人,5师近1万人,此外还有部分直属队。
以上便是刘邓大军南下时的阵容了,总兵力数为12.8万人。
而当时,晋冀鲁豫全区的兵力已经超过了40万人,其余的20多万人又在何处呢?
第一部分:陈赓将军的另一部野战主力,主要是第4纵队,当时的总兵力约38000人;
第二部分:冀鲁豫、太行、太岳、冀南、豫皖苏军区的各地方军,计有10个独立旅,共计6万多人;
第三部分:各县区游击队及其他地方武装,总计有11万余人;
第四部分:军区直属的若干单位,总兵力有数万人;
第五部分:起义的第38军及其他部队。
图片
也就是说,刘邓大军虽然占到了全区兵力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但其余三分之二的部分,还各有各的归属和任务。
而在不同类型的部队中,所执行的任务属性显然不同。
比如野战军南下,一定得是经过大规模实战锻炼和长距离跨区行军的老部队为主才行;贸然将县区游击队调走,那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刘邓大军南下开辟新区后,新的主力部队还在编成中。
比如前述咱们提到的那些二级军区的独立旅,后来就以其为基础,组建了组建了第8纵队、第9纵队、第10纵队、第11纵队。
其中第9纵队,就是大名鼎鼎的第15军。
图片
而在这批独立旅升格后,又从县区游击队升格地方军,然后再扩编为新的主力军,后来徐向前率领的华北第1兵团下辖的几个纵队,就是原有的县区游击队不断升格后改编的。
因此1947年大军南下时的40余万兵力虽然不全是野战军,但却在后续的战争历程中不断改编为新的野战军,这是我们了解解放战争时应当注意到的小细节。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