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节气知识、品宫廷点心,中轴线旁迎端午佳节

中轴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6月5日正值芒种节气,老字号富华斋饽饽铺鼓楼店里,民俗专家、手工艺人和市民游客汇聚一堂,分享民俗知识、品尝宫廷点心、动手制作五毒饼和艾叶香囊,热热闹闹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芒种是夏天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是跟随节气而来,芒种就是端午节的一个天气背景。”据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介绍,芒种之后天气燥热,高温高湿、蚊蝇滋生,“端午节人们插艾叶菖蒲、涂洒雄黄酒、佩戴香囊,这些传统习俗里,都饱含祖先防疫祛病的经验。”
图片
除了粽子,五毒饼也是端午节特有的传统食俗,饼皮以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五种毒虫花纹为饰,或使用模具将点心制成五种毒虫的形状。富华斋饽饽铺第四代传承人陈六梅,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五毒饼的制作,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正对着模具辨认各种毒虫,跃跃欲试。
从原料选取到和面、包馅、压制再到烘烤,老铺五毒饼的制作都沿用传统的宫廷制作工艺,每个环节各有讲究。“吃五毒饼,为的是让小孩子们认识这些毒虫,遇到的时候不会去抓。”她说,这个传统食物既饱含对小孩子的关爱和保护,也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平安的美好祝福。
图片
记者了解到,陈六梅师从御厨传人王希富,王希富的师父王殿臣,则是清末宫廷御厨陈光寿的弟子。通过挖掘祖传菜谱,老铺恢复了三清茶、西瓜酪、孙泥额芬白糕等纯正宫廷御膳糕点制作工艺,如今的消费者也能品尝到百年前宫廷点心的味道。
走进这家点心铺,明黄色的窗帘幔帐流苏装饰显得十分华贵,就餐区配以老式柜台、多宝槅、中堂、八仙桌、太师椅、罗汉床等复古家具,摆设及茶具则采用以“富贵白头”为主题的系列瓷器。宫廷风结合精致餐饮打造的新中式茶歇,吸引许多年轻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活动现场,一位什刹海居民动手做完了全套五毒饼。“文化自信和传承,一定是建立在几代人的兴趣传递之上。跟新式餐饮相结合,民俗文化也更生动有趣了。”他感叹。
手工艺人孙玲还带大家亲手制作端午艾草香囊。“端午节佩香囊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孙玲边做香囊边介绍着,“在古代,人们认为自端午后五毒皆出,身佩香囊,便是以最天然的方式驱除病疫,也借此表达追求健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