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滑稽戏历史,都在这里了!

近日,“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在福州路外文书店亮相。两百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齐聚一堂,精彩纷呈,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与别样风采。
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走进福州路书店的展览现场,看看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滑稽戏的诞生与兴起,体现了沪上地方曲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特征。清末民初,上海的独脚戏吸纳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戏曲的鲜明特色,既保留了申城特有的民俗风情,又融入了“说噱做唱”的多样风格,逐步形成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新兴曲艺剧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滑稽艺人的创作环境和艺术修养得到改善与提高,上演了许多揭露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的作品。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滑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戏单虽小,乾坤无限。袖珍的仅巴掌大小,大开本的如同书报杂志,有的甚至做成薄薄一册,好比小人书,剧情梗概、演职员表、唱词对白、排练花絮等包罗万象,尽收眼底。泛黄的戏单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透溢出特殊年月的际遇风云。为配合时政宣传,戏单上频频出现标语口号,诸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节约增产,勤俭建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等,甚至还有商品广告。那些早已消失的国民品牌,在重温一波“回忆杀”的同时,也见证了老百姓经济生活的巨变。
这次展览由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主办,著名画家戴敦邦为展览题字。这次展出的滑稽戏戏单,均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的个人收藏,黄沂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展览主要呈现了三方面特色:
一是视角独特,以喜剧(滑稽戏)戏单为专题展陈,在沪上尚属首次,显示了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始终充盈着欢声笑语,都离不开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二是珍贵稀见,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单,存世量少,品相完整的更为难得,展览中可以看到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张滑稽戏戏单,由名家题词、装帧、绘图的戏单,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戏单集锦等。
三是全面系统,基本涵盖了建国以来滑稽戏舞台涌现的精品力作,当年很多滑稽戏被全国各大文艺院团改编移植,滑稽戏也善于从电影、话剧、戏曲等姊妹艺术中取长补短,体现了各地文化的大繁荣、大交流,从中也可窥见一部上海滑稽戏发展简史。
记者在现场提前参观之后发现,这次展览的看点不少,许多老戏单的背后其实都有故事。
1949年7月,上海联合滑稽剧团排演的《天亮了》在天宫剧场上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编演的第一部滑稽戏,由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夏萍领衔主演。戏单上标注这是部“划时代的幽默大喜剧”,剧情表达了滑稽艺人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据说,当时观众热情极其高涨,西藏路天宫剧场门口,票房铁门也被人群挤坏了。
图片
建国初期上演的滑稽戏《活菩萨》,取材于莫里哀《伪君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担任主要角色,后来又请电影导演应云卫作艺术加工,精益求精,票房长红。1951年4月23日,茅盾在天宫剧场观看合作滑稽剧团演出的《活菩萨》后题词:“吸收各方意见,总结本身经验,配合当时当地的政治号召,不断提高业务,同时也提高观众。滑稽戏在今天是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的。”之后,剧团还将夏衍的题词印上了新版戏单。
过往的老戏单,非同凡响,很多还是名家设计,蜜蜂滑稽剧团改编自老舍原著的《西望长安》,戏单里的插图就请叶浅予挥毫,大公滑稽剧团久演不衰的《七十二家房客》,人物造型即由张乐平绘制,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海报及戏单均出自丁聪的手笔,戴敦邦亦曾为《海上第一家》《明媒争娶》等滑稽戏人物造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戏单也逐步摆脱白底红字的“简直粗”面貌,显得创意满满,别具匠心:《白相城隍庙》的封面仿若一扇可以开启的城门,《两厢情愿》恰似一份红火吉庆的喜帖,《OK股票》完全跟股票认购证“拷贝不走样”,令人爱不释手。
当年,滑稽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无锡滑稽剧团《我肯嫁拨伊》,参考姚周独脚戏《啥人嫁拨伊》衍生而来,北京曲艺曲剧团《甜酸苦辣》在戏单上注明“向上海曲艺剧团学习剧目”。甚有意思的是,滑稽戏《阿混新传》面世后,几成“爆款”,不仅珠江电影制片厂将之搬上了大银幕,而且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艺术团体相继“择善而从”,广东话剧团分别演出了普通话与广州话两个版本,河南豫剧团(易名为《请莫空白少年头》)、青海京剧团也粉墨登台,未知“西皮流水二黄”里的阿混究竟是何种腔调?本次展览呈现了N个“阿混”喜相逢的有趣场景。
图片
当时滑稽戏能够风光一时,除了本土原创能力不俗,笑星阵容坚强,还善于“拿来主义”,从古今中外姐妹艺术的借鉴移植里汲取养分。
比如《阿Q正传》系根据田汉、许幸之两个版本的话剧台本改编而成,《小山东到上海》取材话剧《夜店》《上海屋檐下》,《荒唐之家》的原型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一毛不拔》为莫里哀《悭吝人》的本土化演绎,《梦的衣裳》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笑着向昨天告别》《王金龙与祝英台》的灵感来自相声,《苏州两公差》起源于闽剧《炼印》,《三个女婿》脱胎于扬剧《挑女婿》,《活神仙吃喜酒》的母本结缘于川剧《鸳鸯谱》,《婚姻大事》参照柳琴戏《小燕与大燕》移植,《孝顺伲子》《真情假意》《出租的新娘》均有评弹开篇的影子,而《幸福》《甜蜜的事业》《啥个花样经》《外国阿妹》则是依照电影文学剧本“妙笔生花”……追本溯源,老戏单里一目了然。
图片
作为黄沂海的老友和同龄人,资深出版人、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认为,海派滑稽戏是上海的“土特产”。
而这次包含了众多藏品的展览其实是源于一次专题会议的头脑风暴,据杨柏伟在展览序言“小戏单 大学问”中剧透:  
有一回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邀请阿海(黄沂海)和我参加一个老戏单文献收藏与征集的专题会议,他说起了自己收藏的一些滑稽戏戏单,其中颇有一些与金融相关的元素,很是稀罕和有趣,当时采编中心的任兄(任国祥)和阿海都觉得可以在一个特色文献的收藏展中以一个柜子来展示这一批“滑稽戏专题”戏单。  
图片
一个主意,却引起了收藏家阿海的雄心,他开始不声不响地在孔网上寻寻觅觅,偶尔在我们的工作群里晒晒宝。
在寻寻觅觅中,阿海既收得了众多滑稽戏戏单,又得到了一些滑稽戏剧本、史料等出版物,加上他以前所藏的名家绘制的滑稽戏长卷,他的这一“戏”上加喜的收藏展更显得丰富、立体。
杨柏伟认为:“早年的无意、当下的有心,使阿海为海派滑稽戏保存下一批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从戏单中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剧目、剧场、演员等变化、发展、传承的信息。所以,我希望阿海除了做好保管者,更要发挥他的研究、文字之长,做梳理者、书写者,在不久的将来出一本类似他扇面收藏专著的书。”
黄沂海则表示,在本次展览于6月27日闭幕后,部分戏单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