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大华桥电厂:澜沧江土著鱼类和珍稀植物新家园

  6月5日,华能澜沧江公司2024年鱼类增殖放流工作主会场在大华桥库区玉龙河码头启动,伴随着“噼啪噼啪”的响声,一条条鱼苗落入水中迅速四处游弋,成群结队投入澜沧江怀抱,在这里安家落户。
  本次增殖放流“欢送”8万余尾光唇裂腹鱼、灰裂腹鱼、澜沧裂腹鱼、后背鲈鱼等珍稀特有鱼苗“回家”。自2013年起,黄登·大华桥电厂每年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珍稀鱼类超270.7万尾。
图片
  六月的黄登电站库区,江面粼粼波光向两岸推开,岸边茂盛的尖叶木樨榄保护群覆盖了起伏的山坡,绵延的绿影随风起舞,“山水相连、江河相通、生态相依”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自电站建设以来,黄登·大华桥电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绿色能源新引擎,不断探索澜沧江土著鱼类保护的路子,以实际行动回报澜沧江的慷慨馈赠。
  汇聚绿色能源,呵护生态底色
  电厂牢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电力”的初心,秉承“建设一座电站,保护一片环境”的社会责任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结合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构建并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创新环保技术,加大环保投入,强化措施落实,构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电开发与社会责任建设和谐发展新格局。
  “不负绿水青山”,电厂认真践行绿色建造理念,自工程建设期间,紧紧围绕“不折不扣,适度超前”的环保管理要求,建立起全面的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施工环保生态保护体系,高标准落实“四节一环保”措施,提出和采用系统生态环保成套技术,被评为云南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图片
  投产至今,电厂累计发电量超70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00万吨,相当于植树58亿棵,成为清洁能源的排头兵,为国家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澎湃动能。
  为澜沧江土著鱼类营造温馨家园
  在黄登水电站,“鱼儿坐电梯”已成为一张靓丽名片。鱼儿坐的电梯,正是电站的升鱼机。升鱼机鱼类过坝系统是黄登水电站重要的环保工程,此前国内无系统研究成果和既成经验可供参考。黄登水电站通过在对国外已有工程技术考察调研、澜沧江中上游水生生态现状调查、主要过鱼对象游泳能力测试、黄登水电站坝下流场实验、升鱼机工艺设计的基础上,创新建成提升高度世界第一(152米)的过坝升鱼机系统,首创了高坝鱼类过坝技术,为我国后续水电站高坝过鱼设施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借鉴。
  电站的建成会造成大坝阻隔效应、施工期扰动造成的生境影响及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我们通过采取鱼类增殖放流、过鱼设施建设、鱼类栖息地生境营造、鱼类繁育基地、保护区建立等鱼类综合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影响”,电站员工郑祥旺口中的鱼类繁育基地就是黄登鱼类增殖站,它是澜沧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人工鱼类增殖放流站,首次成功繁育出了灰裂腹鱼、澜沧裂腹鱼。黄登鱼类增殖站占地51.29亩,拥有3个鱼种培育车间,3个亲鱼培育车间,1个催产孵化车间,4个鱼苗培育车间,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野生土著鱼亲鱼收集、采购、驯养和培育,人工繁殖、鱼种培育和放流。2013年建成投运以来,承担起澜沧江上游电站的放流任务,繁殖出来的鱼苗每年被运输到各个投放点,集中放流回澜沧江。
图片
  今年4月,黄登鱼类增殖站成功实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云南裂腹鱼的人工繁殖,这是在澜沧江流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科研攻关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水清岸绿,风景这边独好
  澜沧江土著鱼类保护有声有色,珍稀植物保护工作同样如火如荼。
  建设一个家园,护住一片绿色。在电厂陆生生态示范园里,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毛红椿迎着轻风欢快起舞,众多珍稀植物在这里重新安了家。电厂努力探索珍稀特有植物移栽及避让保护、狭域物种群落保护、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试验,不遗余力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的减轻工程建设对区域陆生植物的破坏和干扰。
图片
  尖叶木樨榄植物群落为澜沧江上游云南段的狭域分布植被类型,是地中海植被的残余类型,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早在电站建设蓄水前,电厂便委托专业单位对电站库区淹没范围内尖叶木樨榄进行迁地移栽、管护,专门建立了苗圃园,繁育了近19000株尖叶木樨榄并在工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通过后续管理、监测等辅助措施,尖叶木樨榄物种数量得以最大程度恢复,回归澜沧江两岸。
  陆生生态示范园、尖叶木樨榄保护小区、高海拔高温差干热河谷硬质边坡上恢复植被、绿化植树植草……一系列陆生生态保护措施,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让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电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生动形象跃然眼前。
  云南网记者 王永刚 通讯员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