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做好四分类尚且不易,竟“多此一举”尝试八分类

图片
纵观国际上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或地区,分类逐渐精细化是一种趋势。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化,一些公共场所居然不满足“四分类”,开始尝试更多分类。
看似麻烦,实则省去麻烦
6月5日早晨,晶品购物中心尚未开门营业,地下一层的垃圾中转站已忙碌起来,保洁师傅将一大摞纸板放入压缩机,缩小体积,以便提高运输效率。
采用类似方式处理的还有泡沫塑料,经过冷压机变成更小更重的“泡沫塑料砖”,便于运输。
在纸板压缩机和泡沫塑料冷压机旁,还有一台塑料粉碎机,将各类杂塑料粉碎成几厘米大小的碎块,也是为了方便运输。
每种设备只能“吃”下对应种类的可回收物,想要维持正常运转,离不开商场内商户的配合,需要他们在扔垃圾时不怕麻烦,将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分后,再运至垃圾中转站。
图片
压缩纸板。
图片
粉碎塑料。
来到晶品购物中心6楼露台,鲜主火锅店专门租了一块区域用于可回收物的分拣。
店长黄来先说,门店主打菜品是海鲜,供货商都用泡沫箱打包运来,理完货,日均有二三十个泡沫箱要扔,有了分拣专区,这些泡沫箱可以集中起来,一天用手推车运个两三次就能清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这片可回收物分拣区内还有整袋打包好的瓶瓶罐罐,以及数捆扎好的纸板。
“分门别类挑拣好,看似很麻烦,其实给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黄来先表示,门店每天产生的大量泡沫箱、纸板纸箱、塑料瓶罐等可回收物如果堆在一起,到时候一团乱麻,根本运不下楼,既然安排了人员把这些垃圾堆放到专区暂存,就索性让他们顺便分一下类,这样的“举手之劳”可以大幅缩减后面的清运成本。
同在6楼的椰客上海晶品店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处理可回收物。
“我们售卖的饮料以现制现售为主,所以产生的塑料瓶罐比较少,每天产生的可回收物主要是十几个纸箱。”店长张嘉能说,门店要扔的可回收物种类本来就不多,专门分类出来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大家觉得纸箱拍扁捆扎好,只需要平板车运一次,很省力,都很支持将纸板专门分拣出来。
“在别人看来麻烦的精细化分类,在商户看来反而是省心,正是这份认同感,让我们坚持把四分类升级为八分类。”精品购物中心物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乔云恒介绍,目前商场内80多家商户都支持八分类,也就是在坚持分出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基础上,将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分为玻(玻璃)、金(金属)、塑(塑料)、纸、衣(废旧纺织品)。
找到动力,自觉“多此一举”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至今,公共场所始终是垃圾分类成效相对难巩固的区域,被不少人称作垃圾分类“后进生”。
做好四分类尚且不易,怎么才能让公共场所接受并做到精细化分类?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事务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傅丽萍指出,关键要解决动力问题,要让公共场所内的垃圾产生者充分了解并认同垃圾分类的意义,才可能持久自觉地“多此一举”。
在晶品购物中心,八分类带来的好处不只是搬运的时候更轻松,还有相当诱人的激励措施。
“商场内不少商户是近期刚入驻的,正处于‘赚吆喝’阶段,特别看重各种渠道的市场宣传推广资源。”乔云恒表示,商场的电子屏幕今年将调试完毕并接受广告投放,垃圾精细化分类落实到位的商户可以享有优先选择档期的“大实惠”,商场其他线上线下的宣发资源也会向垃圾分类优秀商户倾斜,每年在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表现优秀的商户还可以得到商场年度专项奖金。
图片
商户主动付一笔租金,设专区细分可回收物。
图片
商户主动付一笔租金,设专区细分可回收物。
不仅商户,晶品购物中心也有推进垃圾精细化分类的动力。记者从物业方了解到,试点精细化分类一个多月以来,晶品购物中心的干垃圾分出量减少了两成左右,按此趋势,预计一年可节省约20万元的干垃圾清运费。
除此以外,可回收物因为进一步细分,各个单品的价值也有所提高,下游收运和处置单位支付的收购费用更高。晶品购物中心精细化分类后,可回收物的产量和价值都提升了一成。
“这都是真金白银的好处,所以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很高。”乔云恒指着几台专类处置设备表示,它们均由第三方收运单位免费提供,不需要商场操心。之所以免费送设备,是因为第三方也算过长期账——在分类投放源头对可回收物进行细分和粗加工,可以大幅缩减其收运处置成本,同时提升可回收物的价值。
静安寺街道办事处主任韩松表示,静安寺商圈近年来持续打造公共场所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晶品购物中心、国际贵都大饭店、芮欧百货、丰盛里、静安寺广场等单位或区域均在多分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越来越多的可回收物通过精细化分类成为有再利用价值的‘宝贝’,便不会被轻易丢弃,进入绿色循环的闭环,整个社会也就离‘无废城市’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