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航运受阻,多国一路难求,中国却依靠综合实力从中获益

全球刮起了一场航运风暴,但中国却稳坐泰山,这是为什么?据美媒报道,海运市场的紧张局势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主要原因涉及红海危机和亚洲恶劣天气,在这些复杂因素叠加之下,航运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却似乎在这场“风暴”中拥有了意想不到的优势。
红海危机是影响全球航运的重要因素之一,胡塞武装的存在让这条曾经便捷的航道如今却充满了风险。而且最近一段时间,还曝出有一艘商船在该航道遭到导弹袭击,虽然整艘货船没有就此沉入大海,但是船身仍有一定程度的破损,船舱也进水了。
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的航运公司当然不敢再继续走红海了,改道好望角,但进入好望角之后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西太平洋正在刮台风,商船没有办法前行,大家只能在港口停靠等极端天气过去再走。
图片
这就导致货物积压在港口运不走,船只运输速度慢,大部分的商船都在路上,能够运输的商船变少,加上当前正处于运输高峰期,舱位供不应求,运费更是高得离谱。
按理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其货物遍及全球。应该是受害最深的,但中国不但没有受害,反倒获利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由于中国的港口能够保持高效运转,确保了货物的顺利进出。许多航运公司为节省时间会选择绕过其他国家的港口,但绝不会绕过中国的各大港口。这意味着,中国的各大港口在全球航运市场中无可替代。​​​也就是说,即使面临全球航运市场的滞涨问题,中国的港口依旧繁忙,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运营收入。
除了海运,中国还积极发展中欧班列作为替代运输方式。尽管在价格上不具备海运的竞争优势,但铁路运输有其独特的优点。中欧班列在运送时间和安全性上都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这种运输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
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迎合了紧急运输需求,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它连接了亚欧大陆,从义乌出发,可以到达欧洲的多个重要城市。在海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成为了最佳替代选项。这不仅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也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程度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尽管全球海运环境恶劣,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在强劲增长。据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的30%左右。这种制造业的优势,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核心位置,无论全球航运市场如何动荡,对中国的需求始终存在。
而在全球海运费用飙升的情况下,中国依旧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运输方式来保持稳定的出口。除了中欧班列,中国还在发展南北向的陆运通道,以及东方经济走廊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分散了海运压力,还为周边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图片
中国的稳坐泰山不是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全球航运市场面临挑战的时刻,中国的表现无疑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机遇。正如文章开头所问,为何中国能在全球海运“风暴”中稳如泰山?答案就在于中国对自身经济和航运体系的深远布局和强大执行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