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善洲林场见证“草鞋书记”的家风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区地委书记,先后荣获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杨善洲的崇高精神不仅体现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等方面,同样也体现在他立业、治家、处世的优良家风上。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向杨善洲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城驾车向东南行驶大约50分钟,就会到达绿意盎然的善洲林场。就是在这里,退休的杨善洲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用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当时就已价值3亿多元的莽莽林海,并将其无偿捐赠给国家。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道山梁,不仅留下了“草鞋书记”身披蓑衣的身影,更留下了他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
1927年1月,杨善洲出生在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刘家山头的一户贫苦人家。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外婆、老师、师傅及伙伴对他的言传身教,使杨善洲养成了心怀感恩、勤勉为政、克勤克俭的良好品质。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始终不忘党的教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虽身居地委书记之位,却为了给老百姓示范“包衣种子”的做法,徒手搅拌牛粪、灶灰。面对家里蓬牖茅椽、房屋漏雨,他对家人说,“我没有钱,你们要暂时克服困难,漏雨就买几个盆接一下”……可以说,“这一切是共产党给的,我要为党做事”的感恩心情,“吃饭有口锅、睡觉有个窝”的朴素心理,始终贯穿杨善洲工作生活全过程。
杨善洲对家人孩子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他放弃了给符合条件的老母、妻儿办“农转非”的机会,理由是“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怎么能够先转呢?”当代课教师的二女儿杨惠兰要报考当地公安局,希望他关心一下,他硬是不打招呼,并要求杨惠兰“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堂堂正正做人”。三女儿杨慧琴上初中时,一位农场大姐给了她3根甘蔗,杨善洲发现后要求她马上送回去,并批评道“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
杨善洲对家人的严格要求,饱含着深沉的爱,培养了孩子自强、自律、自净的人格。杨善洲去世后,二女儿杨惠兰在采访中提到,“我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家,我家的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但是爸爸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是父亲用一生的自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练就真本事才能不惧人生坎坷,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才能平安无虞。”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1期,作者:劳琳淑 严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