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谣言大盘点,你信了几个?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日益关注,口腔健康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洗牙,作为维护口腔清洁与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于洗牙的必要性,仍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洗牙究竟是否必要?会对牙齿造成伤害吗?
图片
Q洗牙会破坏牙釉质?
A:洗牙不会破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而损伤牙齿。
牙釉质位于牙冠表面,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操作的洗牙过程,只是去除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
图片
Q洗牙会把牙缝“洗”大?
A:牙缝变大的“真凶”不是洗牙而是牙菌斑。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凶,在除去之后还会不断地在牙面重新形成。牙菌斑清除不到位,加上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日久天长就会形成牙石。而牙石的存在使得牙菌斑与组织表面紧密接触,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此外,牙石的多孔结构也容易吸收大量的细菌毒素,并且牙石还会妨碍刷牙。长时间不清除,可能引起牙周组织破坏,牙龈退缩,牙缝变大。洗牙后自觉牙缝变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牙龈炎症消退,在去除病因消肿后,原本的牙缝就暴露出来。
图片
Q洗牙会使牙齿松动?
A:牙根被牙槽骨包围支持牙齿,牙齿松动是因为牙根周围牙槽骨吸收破坏。厚厚成片的牙石就像有毒的胶水一样,将已经松动的牙齿捆绑成一个整体,这样牙齿的松动就被掩盖了。牙菌斑牙石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破坏的根源,为了去除病因,阻止牙槽骨继续吸收破坏,就必须通过洗牙彻底清除牙石。牙石形成的夹板被去除后,牙齿松动就表现出来了,但通过牙周治疗,消除炎症使牙槽骨修复再生,牙齿松动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图片
Q洗牙会使牙齿敏感?
A:有些人洗牙后吃酸甜食物、喝冷热水会比以前敏感,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一般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牙周健康的人,敏感的牙根被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牙龈、牙骨质)保护起来免受各种刺激。受牙石长期“迫害”的牙龈肿胀增生,覆盖牙槽骨吸收破坏后已暴露的牙根表面。通过洗牙将罪魁祸首清除后,消肿后牙根就暴露在口腔中。温度、机械或化学刺激,通过根面上暴露的牙本质小管传入牙髓,而产生牙本质敏感症状。
因此,牙齿敏感的真正根源是牙周炎。因为害怕牙齿敏感就不洗牙,牙周炎会越来越重,最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何况牙齿敏感是可逆可控的。新鲜暴露的牙根,表面有很多小管道将外界刺激传人牙神经,引起敏感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界沟通的小管被封闭上,敏感症状就会消失。
图片
Q洗牙=美白牙齿?
A:洗牙和美白牙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积。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可以清除,使牙齿恢复本来的颜色。内源性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通过牙齿美白治疗。
图片
Q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
A:在保证每日认真刷牙,辅助用牙线、牙缝刷等维持良好口腔卫生的基础上,也需要定期进行专业的洗牙
即使您刷牙方法正确,辅助使用牙线等,自己也只能清除60%~70%的牙菌斑,牙面转角、牙缝等边角位置往往清洁效率低下遗留牙菌斑,日积月累形成牙结石,所以需要定期洗牙。其次,开始阶段黏附的牙菌斑及软垢是可以通过刷牙清除的,一旦形成牙石,只能由医生借助专业工具为您的牙齿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图片
Q洗牙越勤越好?
A:洗牙的频率因人而异,牙周健康的人且能维持良好口腔卫生的基础,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洗牙一次。洗牙既是牙周健康者的预防措施,也是牙周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对于牙周病患者,要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来具体确定。牙周炎症较重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差的患者需要2个月~3个月进行一次洗牙,病情较轻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好的患者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洗牙。
图片
洗牙除了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部分,也是牙周病治疗程序中重要的一环。牙周炎早期的自觉症状不像牙疼那样“疼起来要命”,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以至于很多人都是在牙周炎晚期,出现了牙齿松动移位,影响进食才来就诊,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一些重度牙周炎患牙不得不被拔除,故牙周炎也被称为牙齿的隐形杀手。
所以为了自己的牙周健康,医生建议大家定期到正规医院口腔科进行洗牙治疗。
呵护牙齿,保持健康
本文作者
曹羡梓
南医大二附院
口腔科医师
指导导师
李宁
南医大二附院
口腔科主任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