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中坚力量,看新疆军区如何抓好新型军士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新疆军区完善制度机制抓好新型军士人才队伍建设——
让军士在更大舞台释放能量
■邓炜健 蒋冬松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赵治国
图片
新疆军区某团军士教练员(左四)为战友讲解装甲装备操作要领。刘 卓摄
新闻现场
夏日,喀喇昆仑。新疆军区某合成团野外训练场,当完成训练任务的官兵陆续列队返回营区时,卫星通信技师、一级军士长张辉仍在结合当天的训练,全神贯注地琢磨着刚列装的某型卫星通信设备。
与此刻的专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张辉正因自己的发展前景而忧心忡忡。当时,张辉即将达到二级军士长服役年限,而所在单位一级军士长岗位已满编。为此,有着留队愿望的他一时感到前途迷茫。
当时,新疆军区机关正总结前期经验,围绕新型军士人才的保留与使用进行新的实践尝试。了解到张辉的情况后,他们按照相关程序将其跨单位调配到该合成团。后来,素质过硬的张辉顺利通过选拔考核,晋升为一级军士长。
“新型军士人才是强军兴军的基层骨干力量。只有结合实际用好相关政策规定,想方设法为他们的成长拓宽舞台,帮助其在部队大熔炉百炼成钢,才能不断为战斗力建设注入新动能。”该军区机关部门一名领导介绍,他们认真学习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要求,紧盯部队备战打仗和转型发展急需急用急缺岗位,着眼训、用、管、留等环节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设计、精准施策培养、适岗调配使用,想方设法为军士成长创造更大空间,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建设活力。
实践中,该军区从部队新域新质岗位遴选专业骨干开展“精准孵化”,先后围绕陆航、电子对抗等作战力量建起多个人才孵化中心,区分指挥、操作、运维等细化设置数十个实践带教岗位,为人才针对性补短板、强弱项。在此基础上,他们按照逐人选定专业方向、设计培养方案、供给专门资源的方法,每年遴选一批经验丰富、技能过硬、具有发展潜力的军士人才“回炉淬火”,并将考核认定合格的同志纳入军区“关键岗位人才数据库”,同时与装备厂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联合育人补齐能力短板。
某炮兵旅三级军士长李少伟,原本担任某型榴弹炮炮长,是所在单位公认的技术能手。后来,因为新装备列装,他转岗到光电技师岗位。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李少伟感到强烈的本领恐慌。恰在此时,他收到了军区机关专门制订的个性化“成长规划图”。按照这一规划,他连续两年参加上级组织的孵化培训,并到装备厂家接受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如今再次成长为专业尖子。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探索后,该军区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部队建设实际制订出台《新域新质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其中明确,新域新质岗位上的优秀士兵,符合提前选晋条件的单列计划指标,具备延期服役条件的优先保留,本单位无法保留的可跨单位晋升保留。跟张辉一样,通信维修技师李冯立、“铁甲保障尖兵”汪让等一批优秀新型军士人才,被跨单位调整到相应岗位,经过综合考评顺利晋升。
“把人才选出来、保留住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采取务实举措帮助他们胜任新岗位,在更大舞台发挥更大作用。”某团干部史宏涛说。据介绍,该军区聚焦新型军士人才培养与使用完善制度机制,区分学历层次、技能基础、专业特长等建立人才储备库,围绕能力提升制订针对性培养方案,通过送学培训、换岗锻炼等历练人才;拨出专项资金,在基层部队建立多个以拔尖专业技术军士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技术密集型单位设立以高级军士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引导他们聚焦练兵备战疑难问题开展专攻精研。
在该军区部队采访时提及“刘加平工作室”,很多基层官兵都竖起大拇指。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刘加平,入伍20多年来铆定岗位攻克装备保障技术难题,是军区部队有名的“装备神医”,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工作室成立后,他带领战友聚焦新装备保障难题集智攻关,不仅助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还帮带培养了一批人才“苗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该军区还着眼军地关联性强、耦合度高的专业领域,在部队抽组设立“科技示范班”,探索高学历士兵培养新路径。某支援保障团抽组设立“科技示范班”时,任命有较高科技素养的一级上士陈怡龙为班长,遴选在大专院校学习过相应专业的士兵加入进来。同时,机关部门还协调专家定期开展专业指导,不断促进能力升级,有效缩短人才成长周期。近日,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这个示范班初露锋芒,获得考评组肯定。
亲历者说
给更多骨干吃下“定心丸”
■新疆军区某团干部 史宏涛
这几年,上级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拓宽了军士骨干成长空间,激发了他们练兵备战的创造性积极性。
一级上士高天龙在我团修理连服役期间表现突出,却面临所在专业无高级军士编制的境况。了解情况后,团里依据相关文件推荐他参加军区组织的跨单位调岗。被调剂到某支援保障团修理营后,高天龙发挥特长努力钻研,成为这个团的“专业带头人”,与战友一起攻克某型装备维修维护难题,顺利晋升为三级军士长。
按照政策规定向上级推荐人才的同时,我所在团还尝试打破编制限制,跨营连跨岗位选拔保留军士骨干。在近两次军士选晋工作中,团里都明确“名额分配上向新域新质专业岗位倾斜”,并结合实际为技术含量高、技能水平要求严的岗位调剂了多个选晋名额。
下士董康从事的是导弹检测专业,多次在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但所在连队岗位已满编。为此,团里采取“按专业精准选晋”的办法,打破营连建制,组织同专业不同单位符合选晋条件的战士开展集中考核,最大限度保留业务骨干。董康在集中考核中名列前茅,最终在有编制岗位的修理连晋升为中士。
我至今记得,某新型坦克列装后,官兵都很开心,却鲜有人能上车操作。团里当时既缺少教学资料,又没有专门训练设施,更不要说组训骨干了。军区人才孵化中心了解情况后,选派3名工程师、4名高级军士组成教研团队,与院校专家和装备生产厂家人员一起来团开展教学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团里军士骨干很快成长起来,不但汇编了该型坦克训练教材,还帮带培养了10多名修理工。
一批军士骨干陆续实现军衔晋升、转岗任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专业骨干吃下了“定心丸”。如今,全团官兵立足岗位精练技能,争相为单位全面建设助力添彩。
一线快评
把“中间队伍”锻造为中坚力量
■王广辉
习主席强调:“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关系军队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作为部队的“中间队伍”,军士人才是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骨干力量。尤其随着新装备列装和新技术广泛运用,锻造一支新型军士人才队伍显得更加现实而紧迫。
“枢纽在方寸,运化斯为基。”打造与未来战场相适应的新型军士人才队伍,首先要立足部队实际用好相关政策,紧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创新军士培养与保留使用机制,大胆探索尝试延期服役、跨单位晋升等办法,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同时,还应兼顾岗位类型、任务需要等特点规律,树牢为战导向、加强规划设计、深挖优势资源,借助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育人渠道,注重联合培养、融合提升,多方合力助推人才素质转型升级。
大项任务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培育新型军士人才,还要善于借助重大演训磨砺,多压担子、敢交任务,放手让他们在战位上唱主角、挑大梁,在攻坚克难中培塑担当精神、磨砺胜战本领,切实把“中间队伍”锻造为中坚力量。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