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北不再荒凉 沙区添绿又“生金”事业未来可期

近半个世纪里,几代人在三北工程区内接续奋斗,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同时,工程区内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三北”工程如何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一起到新疆阿克苏的柯柯牙看一看。
攻坚“三北” 如何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
你也许知道新疆盛产水果、干果,但你不一定知道,你爱吃的这些水果和干果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
图片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活一棵树有多难?新疆人又是怎么在这种地方种出了这么多果树?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图片
林果专家 宋卫:你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多干燥吗?做个小实验吧,你扒开看一看,它渗透到多深了。
图片
记者:这儿的沙子是湿润的,但是下面还是干的这个土。
图片
林果专家 宋卫:你再往下挖下去一两米深,都是干沙子。要种活一棵小树苗,难度是非常大的。像咱们这片沙漠主要采用的滴灌系统,一年要滴个二十次水,从年初到越冬,才能保证这棵苗子的成活。
图片
地处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地区饱受风沙之苦,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3000毫米,为对抗沙漠的侵蚀,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工作。
图片
按照造林的要求,盐碱度不能高于1%,想要造林,必须改土。
图片
填充良土、用调水冲浇盐碱、开沟挖渠排水压碱,经过不懈努力,柯柯牙的土壤盐碱含量终于降到了国家标准以下,打破了年年种树年年荒的魔咒。
图片
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种树是第一步,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绿色,是新的考验。要改变防沙治沙纯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充分调动老百姓的力量参与植树,当地想出了以林养林的办法。
图片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林草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阿不都外力·亚森:我们考虑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又能起到经济效益的树种,选择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核桃。
图片
当地人经常说核桃是“懒人树”,不需要农民花太多精力管护,农闲时打工又可以增加一份收入,作为“以林养林”的入门款性价比最高。
记者:像您家里现在种的是多少亩核桃地?
农户 阿布都卡德尔·阿布拉:30亩。
图片
记者:30亩地核桃一年的话纯收入大概能多少钱?
农户 阿布都卡德尔·阿布拉:8万块钱,去年我全部收入是12万。
图片
随着柯柯牙套种经济林的成功,当地的经济林树种也从苹果、红枣升级到杏子、葡萄,樱桃等。通过“以林养林”,阿克苏地区建成了450万亩的特色林果基地,阿克苏市温宿县林果收入已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图片
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要“添绿”也要“生金”,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新疆人在和田的沙漠里种出的玫瑰花正在丰收,在喀什沙漠边缘种下的50万亩新梅已经挂果,让生态与经济共进,让西北不再荒凉,这份事业道阻且长,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