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太过分,美国人集体反扑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贺一
编辑 | 阿树
每天冲浪时顺带拉黑几个明星,成为了美国网友近期的日常爱好。
事情起因是5月7日,TikTok千万粉丝网红Heleyybaylee(真名Haley Kalil)参与时尚盛会Met Gala期间发布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Haley展示了精心制作的一身18世纪风格的礼服,华丽的花卉长裙,头顶巨型鲜花装饰物,富丽、奢华,用以呼应今年盛会的主题——“睡美人:时尚苏醒”。
也许是为了更能体现这种玛丽·安托瓦内特式的时尚风格,她对着镜头,用对口型的方式,说出了一句极其刺耳的话——“让他们吃蛋糕(Let them eat cake)”,背景音频则截取自2006年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绝代艳后》,这部电影,讲的正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
图片
Haley的视频
玛丽王后,作为路易十六的妻子,一生过着奢华的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送上断头台。关于她有个穿凿附会的著名典故——得知农民没有面包吃会饿死后,她天真地说了一句:“让他们吃蛋糕吧。”
放在往常,Haley的视频可能只是某种愚蠢的网红段子。但在当前,地区冲突与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这种作秀行为,莫名点燃了美国民众的怒火。
紧接着,怒火顺着Met Gala这一链条,烧向了整个明星圈。
就像法国大革命期间,愤怒民众讨伐何不食肉糜的玛丽王后、并将其送上断头台那样。现在,同样愤怒的网友,发起名为“Blockout 2024”的运动,他们用自己的鼠标,将明星们送上“电子断头台”——也就是取关和拉黑。
01
电子断头台
Haley视频发布两天后,也就是5月9日,TikTok博主Rae(@ladyfromtheoutside)对其提出严厉控诉,认为Haley空有千万粉丝,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影响力。Rae表示,是时候夺回粉丝们贡献的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和转发量,让明星与网红担负起道德责任。
在视频中,Rae发起了名为“Digitine”的行动,这个词是“Digital Guillotine”的合写,意为“电子断头台”。
图片
Rae发明了“电子断头台”
一时间,响应者众多。几天后, TikTok账户@BlockOut2024应运而生,在视频中,这位博主鼓励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取关和拉黑参加Met Gala的名人。类似账号不断涌现,博主们每天给出一份拉黑名单,网友接力传播下,很快,“拉黑”和“电子断头台”等相关标签,和#AllEyesOnRafah(所有人都关注拉法)一起,成为热门话题。
至此,一场名为“拉黑行动2024”(Blockout 2024)的网络运动,拉开了帷幕。
那些参加了Met Gala,同时又在加沙问题上表现出冷漠的明星们,无一幸免,都成了讨伐目标。在网友们看来,他们作为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却没有发挥该有的影响力,去帮助该帮助的人。他们依靠平台和粉丝,获得了巨大成功,却没有为受苦难的人们发声。这是一种“失职”。
拉黑名单中,明星们则各有各的被拉黑理由。
“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作为以色列裔演员,多次公开声明支持以色列,此前在Ins上已多次遭到抗议和攻击,这次也并不意外。而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被盯上,则是他曾在Ins谴责反犹太主义,又在一张加沙建筑废墟的图片中,贴上“为以色列祈福”的文字。他成了众矢之的,也是自然而然。而有的则是经济原因,比如碧昂斯,她的演唱会纪录片在以色列上映,引发了不满。
图片
“神奇女侠”盖尔·加朵公开支持以色列
立场中立或者沉默的明星,比如,刚获得戛纳影后的赛琳娜·戈麦斯,虽然曾写信给拜登呼吁停火,但她在冲突问题上的中立,惹恼了粉丝,掉了十多万粉。好莱坞当红炸子鸡赞达亚,历来是众多社会议题的坚定倡导者,但这次却保持沉默,也让粉丝不爽。
同样出席晚宴而进入拉黑名单的,还有杨紫琼。这位华裔演员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后,在好莱坞风生水起。但拉她进名单的,却不是美国人,而是受这场运动的外溢所影响,由她祖国马来西亚所发起。
此外,不少没参加Met Gala的明星,比如忙于演唱会的“霉霉”泰勒·斯威夫特,也不幸躺枪。一位女粉丝专门在TikTok上哭诉自己的脱粉历程,表示如果一个顶级明星不舍得动用自己的流量为底层受难者发声,那他们还有什么好值得追捧?一夜间,霉霉TikTok就掉了10万粉,但相对于3000多万的体量,简直不值一提,更不用说人Ins上还有2.8亿。
02
世界的参差
几乎没什么政治色彩的Met Gala,这次却成为了点燃怒火的导火索,其实并不意外。
Met Gala举行时,美国大学校园里支持巴勒斯坦的营地行动,正遭遇校方和警察的强拆,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怒火未消。另一边,以色列却不顾国际社会的指责,持续轰炸拉法地区,加沙平民死亡、受伤、饥饿和流离失所的新闻,从未间断。
好巧不巧,今年Met Gala主题被定为 “睡美人:时尚苏醒”,并以“时间的花园”为着装理念,设计师和明星们穷尽了想象力,去展现华丽和浮夸,各种花卉、植物,也被演绎得千姿百态。
比如,人称“打雷姐”的拉娜·德雷,就把自己包裹在3D树枝和面纱中,演绎了一出“迷失森林”。再如赞达亚一头硕大的鲜花头饰,也引人注目。
图片
打雷姐在2024 Met Gala的造型
歌手卡米拉·卡贝洛(国内外号“卡妹”)手拿一个“冰块包”出场,这个包用产自德国的Nevas气泡水制作(没错,它是真的冰块包),将一朵铜玫瑰封印其中。拿到手上的那一刻,包就开始融化。
如果不是Haley“作妖”,关于这一“冰块手袋”的讨论,可能只停留在审美层面,但在现在,它映照出地球另一边的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关于“世界的参差”的讨论有了一个占据道德高地的支撑点。
正如专栏作家妮可·拉塞尔评价道:“我们并没有生活在睡美人的童话故事里。”相反,在她看来,美国和世界,正在贫困、通货膨胀、无家可归甚至战争中挣扎。明星们一窝蜂地涌向大都会博物馆,对世界的混乱不屑一顾。Met Gala越华丽、越美好,也就越像一场过火的虚假表演。
图片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沙蒂难民营,以色列空袭后,一名受伤的巴勒斯坦儿童 / 图源:视觉中国
而Haley一定没预想到,自己不经意一句“让他们吃蛋糕”,就这样引发整个明星圈的地震。虽然她已经删了原视频,还道了歉,但评论区仍然充斥着反讽性的留言,比如“但我们12区没有蛋糕啊”,或是“我们都是12区来的”。
什么是“12区”?如果你看过十多年前爆火的美国电影《饥饿游戏》,一定会记得里面“出身决定未来”的设定。电影构建的虚拟国家潘姆,由一个富裕的中央都市“国会”(Capitol)和12个贫困区组成。其中,女主角凯妮丝居住的12区,又是最贫困的。
图片
《饥饿游戏》中的“12区”
可以说, “12区”已经成了这场运动的网络黑话。
有网友还特地剪辑了一部名为《同一个地球不同的世界,国会与12区》的讽刺影片,将Met Gala上身着华服的名人与加沙地带的难民进行对比:
当女歌手身着沙子制成的连衣裙,被保镖抱上楼梯时,加沙地带受伤的平民则被搜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来;当女明星画着烟熏妆容,致敬鬼才设计师海盗爷时,加沙儿童的脸上也出现了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
视觉冲击力简直拉满了。
03
“完美名人活动家”
拉黑行动其实并不新鲜。
近些年,“取消文化”盛行,网友乐此不疲地对明星们的言论进行 “政治正确”的审判,走向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势,直到沉默也变成一种不正确。
这带来的结果是,不跟政治和争议打交道,在如今已经不太可能了。
这次Met Gala所引发的争议,在时尚作家艾米·奥德尔看来,在社交媒体时代,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活动,让人感觉格格不入。她说:“人们越来越不把大都会跟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分开来看。”
同时,在这个被政治和战争所撕裂的混乱时代,明星就更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霉霉。去年,她被《时代》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成为唯一一位单独获得这一殊荣的艺人;她粉丝群体的称号——“swiftie”一词则被牛津词典评为2023年度词汇之一。霉霉的影响力,已经算得上全球顶级。
图片
霉霉(泰勒·斯威夫特)
当谈论起偶像时,很多人都期待她能在道德领域同样担负起榜样的职责。毕竟,当发现霉霉这样的明星,在政治或是社会文化问题上与自己立场一致时,人们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被认同感。
就像知名评论家弗兰克·布鲁尼所言,在当今世界,共识和交集都变得稀缺,名人已成为公共或共同叙事中为数不多的角色。霉霉这样的“局外人”,也会被要求表达立场和观点,从而释放自己的影响力。
霉霉以乡村音乐歌手身份出道,拥有大量保守派粉丝。为了不引起粉丝群体的分裂,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选择在公共场合保持政治中立。
随着她影响力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要求她表态的声音开始变大。在2018年,霉霉首次公开表达了她的政治立场,为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背书。此后,她也一直坚定地捍卫性别平等,大胆发声批判种族主义、警察暴力、性别歧视和恐同行为。
图片
泰勒·斯威夫特为田纳西平等项目写的手写信
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粉丝期待她在巴以问题上再次站出来。
如何看待这一在线运动的展现方式,其实也充满了争议。因为在情绪的作用下,“搭配”着社交媒体特定的算法,行动很容易走向一种失控的态势。
如今,“拉黑运动”已逐渐演变成“拉黑没有谈过巴勒斯坦的明星”。这种越走越偏的发酵方向,在今年并不少见。
今年2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歌手比莉·艾利什胸前别了一枚停火徽章,受到网友的赞许。但一个月后,有狗仔拍到她走入星巴克的门店,她又遭致网友的攻击——星巴克因“支持以色列”,成了BDS运动(抵制、撤资、制裁)的抵制目标。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这是一种背叛。
图片
比莉·艾利什胸前别停火徽章
今年,比莉即便没有出席Met Gala,但还是在这场运动中掉了一百多万粉丝,是所有明星中掉粉最多的。
问题就摆在这里,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呼吁“完美名人活动家”,根本不可能存在。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放大镜之下,任何人都可能被挖出“道德瑕疵”,这反而可能疏远那些可团结的人、可尽绵薄之力的人。
比如,女歌手莉佐开始在Ins上呼吁网友给加沙的医院捐款,但评论里却充满了各种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太晚了,拉黑了”,或是“表演痕迹也太重了吧”。
拉黑行动是否带来有效的改变?还是沦为一种表演?不好说。至少,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哪个顶级明星因此受到明显干扰,或是因此折损了“钱途”。他们掉的粉丝,只有数万、数十万计,比起其动辄过亿的体量,简直九牛一毛。
数字指标的意义已经不大。衡量这场运动是否具有价值,要看它是否促进了公众与影响力圈子进行持续对话,从而推动有影响力的人们形成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共识。
这就不只是明星的职责了。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茜雯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