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空调听着歌就把活儿干了 ——记者跟随安阳“90后”小伙沉浸式收麦∣老家割麦了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高志强 牛静芳 实习生 赵欣
6月5日上午,记者在安阳市汤阴县广润坡,麦浪滚滚,金穗飘香,“90后”农机手李艳州正开着一辆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麦浪里,随着机器隆隆作响,饱满的麦穗舞进波轮里,变成一粒粒圆硕“金豆豆”被送到粮仓。
为第一视角呈现麦收场景,并体验农机手的真实工作状态,经过沟通后,确认对小李工作没有什么妨碍后,记者登上小李所驾驶的收割机。
图片
农机更新 从灰头土脸到清凉舒适
攀着一人高的梯子,记者进入驾驶舱,立刻有一阵凉意袭来,与外面酷热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车上正播放周杰伦的歌曲……
记者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小李一手拉着操作杆,一手转着方向盘,眼睛瞟了一眼左前方的监控视频,然后目视前方,收割机在他的操作下“听话”地转了个弯,并把前面地波轮放进了麦陇里,收割机“哒哒哒”地跑着,一畦畦小麦卷进了波轮里,翻滚的麦子就在脚下。
图片
在小李地动作里,记者也注意到了驾驶室左前方的监控。通过摄像头记者可以清晰地看见收割机各个角度的作业情况。
“车上还装着摄像头呢?”记者好奇地问道。
小李笑了一下说:“嗯,对,车上带着4个摄像头,自己又加了一个,一共五个摄像头。”
摄像头在收割机机身的不同方位,农机手在驾驶室就能全方位看到机器收割情况。
据小李介绍,他今年30多岁,是菜园镇本地人。别看小李年龄不大,但有着十几年的开农机经验。
图片
谈到收割机的变化,小李感叹:现在机器越来越先进了,以前开车都是露天的,顶着烈日工作,汗水不停往下滚,而且收割的扬尘比较大,一天下来搞得灰头土脸的特别狼狈,最难受的是扬尘往眼睛鼻子里钻,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除了难受,机器经常小毛病不断,维修率高,就很耽误功夫,有时候赶上变天的时候,大家正着急往家抢收麦子,关键时刻机器却“掉链子”,就让人很郁闷了。
“这台机器是目前市场上的最新款了,我去年买的,花了25万元。”说到自己的“搭档”,小李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台机器与以前的比,维修率大大降低了,手动挡变成自动挡了。
不仅如此,而且现在的机器也有空调,还能放音乐,在车上吹着空调听着歌就把活儿干了。
图片
父子上阵 半个月能挣5万元
5月25日,在给收割机做好“体检”和保养后,他和父亲就一起到驻马店,开启了今年的收麦作业。
“从驻马店开始,一路北上到达老家这边,上个星期刚在滑县收割回来。”小李告诉记者。
尽管机器改进,操作环境舒适了很多,但是长时间的收割日常还是非常枯燥且辛苦的。
每天早上,小李6点就上了车,开始一天的收割工作,在车上一呆一天,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
“我一般是早上吃一顿饭,晚上吃一顿饭,一天就两顿饭。”小李说。
“中午不能停下来一会儿吃个饭吗?”记者忍不住心疼。
“没空。”小李无奈地说。
记者扫视了一下驾驶室:“你怎么不放点吃的在车上,饿了也好垫一下。”
“开着车没有手拿,吃不成。”小李笑了笑。
图片
在隆隆作响声中,记者跟着小李在地里来回跑了4趟,麦田两端各有一辆拖拉机等着装载收获的麦粒。然后拖拉机师傅将小麦直接拉到收粮点,农户几个月的辛劳在这里变成一叠叠钞票。
图片
小李说,自己这一个车队连收割带运输,一亩地收费60元。整个麦收时间大概有半个月左右,刨去成本,大概能挣5万元。
除了给别人收割作业外,小李和父亲还承包有200亩地,农忙时节,小李就在家忙活,农闲时再出去打工,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