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梅州市文化馆:搭建特色平台,助力客家文化传承传播

客家山歌、客家泥塑、客家筝……极富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是广东梅州千年历史孕育的文化宝藏,梅州市文化馆联合各方力量,搭建特色平台助力客家文化传承传播。
国家级非遗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童爱娜在文化馆挖掘、培育“小幼苗”,让客家山歌代代传承。在梅州市非遗项目客家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永奋看来,文化馆的意义非凡,是推动客家筝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引擎。
童爱娜
挖掘“小幼苗”,让客家山歌代代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童爱娜从小热爱客家山歌,先后在梅州市山歌剧团任演员、副团长,在梅州市文化馆任副馆长,她不断地向山歌大师汤明哲、余耀南等人学习客家山歌的各种技艺,逐步成为一个能写、能唱、能弹、能演、能教的群文工作者。
图片
国家级非遗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童爱娜。
退休后的童爱娜被选为梅州市客家山歌协会会长,甚至比之前更忙了。“别人说退休之后可以自由自在什么都不管,但我对旅游没兴趣,还是喜欢山歌,一直坚持到学校辅导学生。”她说,“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客家山歌肯定就会一代代传下去。”
作为山歌使者前往世界各地推广客家文化
由于母亲是一位著名的客家山歌歌手,童爱娜从小耳濡目染,很早便对唱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爱上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毕业后,她选择考入山歌剧团,不断跟著名山歌大师、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学习客家山歌的各种技艺。
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方言演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客家山歌的精髓在于其方言演绎,一旦脱离方言,便失去了其作为客家山歌的本质。”童爱娜介绍,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包括情歌、客家小调等,在这些类型中,情歌的数量最为丰富,占据了重要地位。
她熟悉多种客家山歌唱法,特别是在客家原版山歌的演唱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吐字、颤音、叠字、拖腔方面很好地保留了客家山歌原生态的本质特色,有“山歌甜妹”之称。
图片
童爱娜熟悉多种客家山歌唱法。
三十多年来,童爱娜一直致力于普及客家山歌、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不断深入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开展客家山歌的讲座和现场教唱活动,还以山歌使者的身份多次受邀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法国、新加坡等地交流表演。
“山歌给了我力量,退休后我还会到各所学校辅导学生唱山歌、传承传播山歌。”童爱娜表示,“跟客家山歌的爱好者在一起,沉浸式地感受音乐之美,一点也不累。只要大家对山歌怀有热爱,我就愿意一句句地教。”
在文化馆挖掘传承客家山歌的“小幼苗”
2003年,童爱娜从山歌剧团转至梅州文化馆,从群众文化工作开始做起,到各县开展客家山歌的培训辅导,不仅辅导各群众队伍和县内的文艺骨干,还积极辅导青少年。
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4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山歌节,她作为导演全程参与策划与执行,带动了全市各大文艺团体参与。“当时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特别是山歌擂台赛中选手们的表现令人惊艳,开口一唱就是高水平的展现。”童爱娜回忆道。
童爱娜刚转入梅州市文化馆不久,就赶上了客家山歌筹备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所需资料严重不足,我只好拿出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不断翻看、提炼。”她回忆道,尽管过程艰辛,但经过文化馆同事和专家的共同努力,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客家民间山歌、小调、佛曲、竹板歌等非遗项目已被整理并编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系列丛书》中。“这对于专门研究客家山歌以及喜爱山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助力。”童爱娜透露,梅州市文化馆于2010年首创山歌幼苗培训班,挖掘传承弘扬客家山歌的“小幼苗”。经过14载精耕细作,共培育出1300多名能唱客家山歌、能跳客家民俗舞蹈、能演客家山歌小戏的山歌幼苗。2021年,山歌幼苗培训班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退休以后我好像更忙了,带了很多学生,想从中挑选一些比较突出的学生做徒弟。”童爱娜表示,有时她也会组织孩子们上台演唱,看到小朋友认真投入的样子,很有成就感。“感觉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客家山歌可以一代代地传下去了,这让我特别自豪。”
范永奋
文化馆是推动客家筝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架古筝、一副指甲、一张琴凳,在梅州市文化馆的培训课上,梅州市非遗项目客家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永奋正低头拨动筝弦,时而委婉凄美,时而轻快跳跃,时而滑音细腻动人,时而如空谷余音……由客家筝弹奏的音乐颇具有中原古乐遗风和岭南风情,一弦一柱中散发出独特的客家风韵。
图片
梅州市非遗项目客家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永奋教授客家筝技艺。
十年前,范永奋惊讶地发现,除了客家筝大师罗九香之外,鲜少有人涉猎客家筝,更无传承者。自此,他成为文化馆的“常客”,肩负起客家筝和笛子的演奏与传承的重任。“文化馆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推动客家筝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引擎。”
习筝28年,牵头设立梅州客家筝传习所
范永奋小学四年级便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民乐。父亲和哥哥擅长演奏笛子、二胡、扬琴等传统乐器,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很小便对传统民乐产生兴趣。
客家筝比现代筝短小,其弦线在低音部是合金铜弦,高音部、中音部是钢弦。范永奋介绍,客家筝一般长1.2米至1.5米。为了使客家筝独奏时呈现完美效果,何育斋前辈曾把两尺八寸长、可放膝上弹奏的小筝改为大筝,并对筝弦、筝柱和面板等都做了改进,大大提升了古筝的音质、音色和音量。
图片
客家筝特别讲究“左手为韵”的传统技法
“客家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特别讲究‘左手为韵’的传统技法,用现代筝的弹奏技法是弹不好客家筝的。”范永奋表示,客家筝乐保留了中原古乐遗风,又不乏客家风韵,逐渐形成了古朴典雅、柔美含蓄的艺术风格而流传至今。
1996年开始学习客家筝演奏,范永奋受到黄桂兴、张高徊、饶宁新、张耿基、张优浅等名家的指导。在广东汉剧院工作时,他经常为广东汉剧剧目伴奏,1998年和2000年在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杨秀微、李仙花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出中,范永奋担任客家筝伴奏。
习筝28年,范永奋已经熟练掌握客家筝的演奏技巧,成为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团长、广东汉乐协会常务副会长、并兼任《广东汉乐》学刊编委。他还曾赴新加坡演出,在央视合奏广东汉乐,多次参加中国戏剧节、广东省艺术节,并在广东国际艺术节上获过音乐伴奏一等奖。近期,范永奋设立的梅州客家筝传习所揭幕,客家筝非遗传承新增一个新的平台。
借助文化馆平台,吸引更多人学习客家筝
十多年前加入梅州市文化馆的队伍以来,范永奋积极参与梅州市文化馆各项公益活动及惠民演出,与梅州市文化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他看来,梅州市文化馆内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元,涵盖讲座、培训教学、演奏会等多种形式,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的学生前来采风学习。“这不仅扩大了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还增强了其教育功能,让更广泛的群众从中受益。”
在参加文化馆活动的过程中,他也发现,虽然何育斋、罗九香、饶宁新等客家筝大师的演奏谱出版后广为流传,但懂客家筝、能奏好客家筝的人屈指可数,客家筝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客家筝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许多小朋友在选择学习乐器时倾向于避开客家筝。”尽管如此,范永奋每周都会在梅州市文化馆内举办客家筝演奏技法教学活动。“文化馆对我很重要,现在每周都在梅州市文化馆做客家筝相关的活动,包括讲座、培训教学、演奏会、欣赏会等等,都通过文化馆的公众号进行传播。”
每当范永奋看到他所教导的“小学员”们获得荣誉时,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爱并学习客家筝,让这一传统艺术能够跨越时间代代传承,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精进,使客家筝的演奏技艺更上一层楼。”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区咏诗
视频/图片:刘家睿 陈东晖 黄家斌 叶钧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