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餐厅接连倒闭,米其林这金字招牌不灵光了?

图片
(IC photo / 图)
国内餐饮行业的高端细分市场正经历震荡。
近期,京城餐饮圈传出令人唏嘘的消息,几家享有盛誉的米餐厅相继宣布闭店,其中包括经营长达11年、连续3年荣获北京米其林一星荣誉的Opera BOMBANA,以及拥有多个高端品牌的TIAGO集团旗下的餐厅。
米其林评级体系在餐饮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不仅是对餐厅品质的认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对餐饮艺术的极致追求,但有了米其林这块“金字招牌”,餐厅就能免于倒闭吗?
米其林评级有一定权威性
米其林评级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由米其林轮胎公司的创始人安德烈·米其林和埃德蒙·米其林兄弟创立。
他们发行了《米其林指南》,目的是促进汽车旅行,因为提高汽车使用率理论上会增加对轮胎的需求。这本指南起初提供一些实用信息,如地图、加油站位置、旅馆和餐馆指南等,旨在帮助驾驶者规划旅程。
随着时间推移,指南的内容逐渐丰富并专注于餐饮评价。1926年,《米其林指南》开始使用星号系统来标记餐厅的优良程度,这标志着“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概念正式诞生。
一开始只有一颗星和两颗星的评级,用于区分餐厅的优劣;到了1931年,米其林兄弟将评级体系扩展为三星级,以表彰那些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的餐厅。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米其林评级体系已经成为全球餐饮界最具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成为指导旅行者和美食爱好者的重要参考。
米其林评级在2008年底进入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当时米其林公司推出了《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收录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城市一些极好的餐厅和酒店。2016年,米其林发行了《米其林指南上海》,这也表明米其林终于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如今,米其林指南收录了中国内地的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
米其林评级体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菜品质量”,味道、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调味的精准度,以及菜品的烹饪技巧;“创新性”,菜品的创意与独特性,以及烹饪方法的革新;“一致性”,能否在不同时间访问时都能保持高水平的表现;“服务与环境”,服务质量、用餐环境的舒适度、装潢设计及餐桌布置等;以及“酒单”,对于某些餐厅,其酒窖的规模、酒品的种类和搭配建议也会成为评级的一部分。
根据这些标准,餐厅被划为三个星级。
一星表示“值得停车一尝的好餐厅”(Very Good Cooking),餐厅具有高品质的菜肴,是同类中的佼佼者。
二星意味着“值得绕道前往的餐厅”(Excellent Cooking),餐厅不仅提供美味的食物,还有出色的烹饪技术及个性化的菜单,是餐饮界的高水准代表。
三星是最高的荣誉,意味着“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品尝的餐厅”(Exceptional Cuisine, Worth a Special Journey),这类餐厅不仅提供第一等的美食,还能提供独一无二的用餐体验,是全球美食爱好者的朝圣地。
图片
(IC photo / 图)
一个城市的餐厅千千万,但得到米其林星级的屈指可数。比如广州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城,但只有3家餐厅是米其林二星,16家餐厅是米其林一星,没有米其林三星的餐厅。上海米其林三星的餐厅有2家,北京米其林三星的餐厅也只有3家。
米其林评级被广泛认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它的评级评审员是保密的,他们由来自不同背景的餐饮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厨师、餐饮业专家、食品评论家或是对美食有深厚理解和热情的个人。
一旦成为评审员,他们就全职受雇于米其林公司,经过全面的培训,学习米其林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论;匿名访问餐厅,支付全价账单,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评审标准严格且全面,评审员会考虑多次访问体验的一致性。
米其林评级并非永久不变,而是每年都有可能根据餐厅的表现重新评估。这意味着一家餐厅的评级可以提升、保持不变,或在某些情况下被降级甚至撤销。
米其林评审员会持续匿名访问已评级的餐厅,以确保其质量和服务与既有的评级相符。如果餐厅的水平下滑,不论是由于食物质量下降、服务水平变差、厨师变动、菜单变化还是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评级受到影响。
这种动态的认证,既鼓励餐厅持续保持并提升其服务和烹饪水平,也确保米其林的评级权威有效。
米其林不是不倒闭的保证
正因为米其林评级体系的权威性,一个城市的米其林餐厅也是屈指可数。在路人看来,米其林餐厅不仅意味着食物的卓越,还包括服务、环境、创新、食材选择等多个维度的高标准,自然就不缺“高端”消费者了。
接连有米其林餐厅倒闭,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怎么米其林餐厅也倒闭了?
米其林评级固然是巨大的荣誉,但米其林餐厅,就一定最好吃吗?不一定。个别餐厅虽然获得米其林餐厅的认证,但在多数消费者的体验中,它们提供的餐饮却不见得是真的好吃。
这是因为有些餐厅可能过于追求获得或维持米其林评级,从而偏离了提供真正美味食物的本质,转而专注于那些可能吸引米其林评审员注意的元素,如摆盘的艺术性、创意的菜品设计、精致的用餐环境等,而忽视了食物的味道和顾客的整体用餐体验。
这就导致餐厅的食物虽然看起来精美,但在口味上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食客,特别是当它牺牲了本地食客偏好的传统风味或分量,以迎合更为国际化和精致化的评价标准。
因此,有时候即使一家餐厅被评为米其林星级,也并不符合当地食客的口味。再加上餐厅昂贵的定价,他们会觉得根本不划算,不太想再去,餐厅经营自然会陷入困境。
图片
(IC photo / 图)
而跳出米其林评级来看,当下的高端餐饮也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首先是市场竞争太激烈。
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被米其林收录的城市中,高质量餐厅的数量非常庞大。即使获得了米其林评级,餐厅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保持高标准的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其次,宏观经济因素会直接影响高端餐饮的生意。即使餐厅的质量和口碑良好,但如果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的频率,餐厅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再则,高端餐饮本身背负着高昂的运营成本,尤其是米其林餐厅。
米其林星级餐厅以其高品质的食材、精致的烹饪技艺和优质的服务而闻名,为了维持这种高水准,餐厅需要在食材采购、员工培训、餐厅装修和设施维护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餐厅的收入无法覆盖这些成本,就会陷入财务困境。
当下的不少高端餐厅,也包括一些米其林餐厅,在遭遇困境时会放下身段去“自救”,诸如推出平价套餐、周末早午餐,开发外卖服务和预制菜市场等,但真的有效吗?
不见得。
不是说“平价”“亲民”不好,而是餐饮需要清晰地定位目标市场,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吸引目标客户群。很难想象,当米其林餐饮的外卖一小时后送到家,菜式的味道还会跟原来一样吗?一家卖预制菜的高端餐厅,消费者还会认为它的菜式是厨师亲手精心烹饪的吗?
对于高端餐饮而言,高端的定位要做到极致。比如在很多文化中,米其林星级餐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前往这些餐厅不仅仅是为了用餐,更是为了体验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享受。高端餐饮与其放下身段去“自救”,还不如在“高端”上持续钻研,结合传统与现代,打造独特菜品,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体验,增强顾客粘性。例如,与其他高端品牌或艺术家合作、共同举办主题活动或推出联名菜品,开展私厨服务、主题晚餐等。
总之,高端餐饮要在激烈的市场中活下来并且活得好,既需要让“高端”名副其实,也需要在财务健康、市场需求、持续创新及顾客满意度等多方面保持平衡,才能确保长期生存和发展。
获得米其林认可虽是荣誉,但米其林并不是不倒闭的保证。
李愚
责编 刘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