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吸引外企投资兴业“磁力”——记2024年外资企业内蒙古行活动

图片
  6月5日,外资企业代表参访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孙亚军摄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内蒙古正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6月4日至6日,由中国贸促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外资企业内蒙古行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约有40家外资企业的60多名代表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展政企对话、投资恳谈、园区调研、产业考察对接等系列活动,多家外资企业在畜牧农业、能源产业、环保等领域与内蒙古达成合作意向。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加强面向全球的招商引资力度。在政企对话暨投资恳谈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杨进表示,外资企业带来了领先的技术设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优质的产品服务,为内蒙古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的内蒙古优势特色越来越明显,政策红利越来越丰厚,开放环境越来越优越,正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创建、创新、创造的沃土。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跨境投资下降18%。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环境下,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实现逆势增长。2023年全区实际使用外资55.8亿元,同比增长61.5%;全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7家,同比增长3.2倍,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七连增”。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内蒙古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外资企业投资兴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磁力”。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冯燕表示,公司已携手内蒙古发展10余年,切身感受到内蒙古在转型发展中的显著成效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内蒙古能源资源丰富,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更将“风光”无限,下一步将关注双方在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持续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我们对未来在内蒙古的投资充满坚定信心,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内蒙古农副产品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正大集团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白善霖说。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索尼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许宽宏表示,索尼中国研究院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线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长期目标是服务于中国的农业、养老和教育领域。希望与内蒙古先进农牧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开发的合作项目或联合实验室,结合索尼在智能传感和边缘计算领域的优势,与内蒙古在智慧农业和智慧畜牧业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合作。
  在本次内蒙古行活动中,外资企业代表参访了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和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一包包牛奶“奔跑”在智能生产线上,从AGV无人运输车、灵活旋转的机械手臂到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平台、智控中心……全球领先的各类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引人驻足。
  “这次内蒙古行体验到了中国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也看到了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先进的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生产优质牛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北京代表处副馆长文恩惠表示,希望通过外资企业内蒙古行活动加深对内蒙古投资环境的了解,拓展双方合作空间。
  “博枫在中国的新能源业务管理团队,基本上是从内蒙古发展起来然后走向全国的。”博枫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业务发展官蒋婷婷说,博枫非常关注内蒙古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希望进一步探索双方在光伏发电、氢能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机会。
  “外资企业和中国市场是‘双向奔赴’的合作共赢关系,外资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机遇和供应链优势。”中国贸促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刘正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围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优化支付服务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加快出台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广大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更加坚定。下一步,中国贸促会将多措并举,继续做好服务外资企业工作。 (经济日报记者 孙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