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画家韩硕:做人与作画都要做减法

图片
近日,由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的“简·臻——韩硕水墨人物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展既是两院画师交流展机制建立以来的首展,也是韩硕的个人从艺回顾展。
展览汇集了韩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百余件水墨人物精品画作。画中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烟火生活,以及他一直偏爱的历史与戏曲人物。
记者在画展前夕,在韩硕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图片
韩硕 1945年生于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受其父亲、长兄影响,幼年便能丹青。后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攻人物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用最简单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
上观:这次画展名为“简·臻”,您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
韩硕:我理解的简与臻,就是简约并追求完美,用最简单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画面上应该多一笔不多,少一笔不少,每一个细节都是有用的。
上观:最近关于写意画与工笔画的话题引发热议,您一直以画写意人物画著称,怎么看待写意画与工笔画?
韩硕:无论是画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关键在于有没有表达一种精神与追求。工笔画也可以画得很大气,写意画也未必都能达到较高的境界。我认为,一幅画有没有灵魂、有没有艺术感染力是最要紧的,这才是画画的根本。尤其是我们画人物画的,如果只是追求画得像不像,而没有自己的个性,那观众还不如去看人物的照片。
总之,画种并不能代表作品的优劣,写意画不一定都比工笔画高级,但画写意画确实需要很深的功力,因为一笔下去容易画坏,而工笔画的入门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但不管是什么画种,要想画出感染力,都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实践,要对美有一种追求。
图片
韩硕《热血》 1999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上观:您所说的个性在人物画中是不是表现为变形?在中国画历史上,从梁楷、陈洪绶到任伯年,一路都在变,但他们变的方法不同。您怎么看待变形?
韩硕:画人物画肯定不是越像越好,但也不是变形变得越厉害就越高级。变形不能太刻意,要适可而止。不管怎么变,归根到底还是要表现出人物的气质。
写意人物画需要夸张与概括,但心里要有一个度,把握好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既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也不能作自然主义的描绘。
图片
韩硕 《吴昌硕》 1999
不要像古人,也不要像某人
上观:您所画的历史人物,比如鲁迅、吴昌硕、朱屺瞻等,寥寥几笔就传神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有什么独门秘籍?
韩硕:没有什么秘籍,就是通过慢慢摸索,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不要像古人,也不要像某人。一开始我也不确定,我的风格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我也没想太多,就是一心追求自己想要的艺术。
比如,画鲁迅先生时我会先研究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要想办法画出他独特的风骨来,否则同样是这张脸,这几条皱纹,弄不好就会画成个绍兴老农民。假如刻意为了拔高他的形象,把他画得高大魁梧,也不合适。
画《竹林七贤》等历史人物的群像时,我考虑的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性相结合。我不会为了所谓的表现充分,而用力过度,用过多的笔墨或颜色,我画画喜欢做减法。
韩硕《梨园清韵》2021 上海宛平剧院藏
上观:您有不少作品的灵感都来自古典文学,为什么?
韩硕:我很喜欢古典题材,这可能是因为我潜意识里对简朴、清雅的生活有一种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比如《水浒传》《聊斋志异》都是我喜欢画的题材,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我常常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内心的感觉用画笔表现出来。
优美、凝练的唐诗也给我的绘画带来很多启发,我力图在我的画里表达一种诗意。
上观:您的戏曲人物画也很有特色,为什么喜欢画戏曲题材?
韩硕: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绚丽的色彩,以及高超的形式美,为中国画家开拓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空间,而水墨画笔墨淋漓的挥洒、传神通畅的表达,也使戏曲这一样式在绘画领域得以延伸。
把“戏”变成“画”其实是一个艰难的再创作过程。戏曲对于画家只是表现对象和创作素材,必须用绘画语言来重新构造,使之最终成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绘画作品。
上观:这次展览中也有一些您的连环画作品。18岁那年,您和哥哥韩伍合作创作了连环画《无名英雄的后代》,后来又为《少年文艺》杂志画插图。您与连环画的缘分很深。
韩硕:连环画创作很能锻炼一个画者。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它是训练构图、透视、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等方面很有效的手段。我认为,培养创作能力的最佳方案就是写生加连环画、加独幅创作。
图片
韩硕《踏春》2024
做人作画,如同“风吹过”
上观:几年前,您曾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名为“风吹过”,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反映了您怎样的心境?
韩硕:做人作画就如同“风吹过”,不要把自己的成绩看得太重,更不要想着青史留名,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画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当我画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画时,会感到很开心,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审美的愉悦,与志同道合的画友真情讨论一番,那就更好了。这种心态可能和我的家庭氛围有关系,从我的父亲到我们兄弟几人,都从事艺术工作,但都不太看重名利。我不太跟别人较劲,喜欢跟自己较劲,在这个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图片
韩硕工作室里的笔 陈俊珺摄
上观: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有乐,也有痛。
韩硕:是的,画画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画家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还是舞美与灯光。比如我画《南昌起义》这样的大型历史题材作品,场面大、人物多,要精心为每个历史人物设计动作,既要符合历史背景,又不能太概念化,还要合理布局、考虑色彩与光线。
上观:您为什么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务虚斋”?
韩硕:以前在画院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到“邻居”的画室晃来晃去,有人问我:全国美展就要开了,你怎么还在晃?我开玩笑说,我在“务虚”。后来就刻了一方“务虚”章,我的斋名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