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一“夏” 谨防游泳馆发生的溺水|急诊室里的健康警示

图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通讯员 戴婧 张亚斐
  随着夏季的到来,游泳这一运动方式越来越受市民青睐。然而,与此同时,溺水事件也屡有发生。
  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且多数发生在游泳池以外的自然水域,这些事故往往具有极高的致命性。
  成年人亦非溺水事故的绝缘体,特别是在饮酒后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陷入溺水危险。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如何预防溺水?如何救助溺水者?夏季必备防溺水指南请查收。
 漫“话”急救故事
  饮酒后游泳,50岁男子在游泳池溺水
  近日傍晚,长沙市第三医院院前急救站接到紧急任务:一名50岁男子在游泳馆发生溺水,需立即送往急诊医学科进行救治。
  120救护车迅速抵达,患者周先生被紧急转运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国军迅速对周先生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其口腔内并无异物,但呼吸心跳极为微弱,呼出的气体中散发出酒精气味。李国军立即为周先生采取开放气道、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以确保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与此同时,患者家属周女士也赶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据周女士介绍,周先生晚餐时饮用了一些白酒,之后坚持要去游泳。周先生平时有坚持运动的习惯,此次家庭聚会时心情极佳,因此多饮了几杯。饭后,他照例前往家附近的游泳馆游泳,但长时间无法取得联系。周女士没想到,接到的竟是医院的紧急通知。
  “我从小就会游泳,没想到一次酒后游泳竟险些酿成意外。”周先生苏醒后,对这次溺水经历深感后怕。李国军告诉周先生,酒后游泳是极为危险的行为。饮酒后,机体血液运行加速,若在此时进行游泳,尤其是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血管可能出现收缩现象,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极易导致腿部抽筋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此外,人在饮酒后,全身毛孔处于扩张状态,正处于向外散发热量的过程。此时若接触冷水进行游泳,毛孔会迅速收缩,导致热量迅速消耗,给心脏和血管带来沉重负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溺水,同时,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等,因此,酒后游泳是一项极为危险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若饮酒后欲进行游泳活动,应至少间隔一天的时间,以确保身体机能充分恢复,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专家解读
  成年人也要警惕溺水 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谈及溺水,许多人都认为只有少年儿童是溺亡事故的高发群体,或是认为只有在游泳池外的自然水域才会发生溺水事件,实则不然。“每年夏天,我们常接诊在游泳馆溺水的患者,以50至60岁左右的成年人居多,其中就有如周先生一般熟识水性的人群。”李国军分析,这或许与他们缺乏溺水防护意识有关。
  水性欠佳者,务必保持与陌生水域的适当距离,严禁单独进行游泳活动。即便是具备游泳技能的市民,亦应避免单独前往未知水深区域,如水库等,而应优先选择在有救生员值守的游泳池游泳,且最好结伴而行,特别是与水性较好或具备急救意识的人群共同前往。
  此外,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应避免参与游泳活动。若在游泳过程中出现腿部抽筋或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发出呼救信号,并尽快游至岸边。特别提醒,酒后严禁游泳。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市民,在参与游泳活动时务必谨慎,以防发生心梗、心律失常等意外情况。
  溺水事件无论涉及何种年龄段,给身体造成的损害均极为严重,不容忽视。溺水的核心表现为窒息所引发的全身性缺氧,这种缺氧状态可能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呼吸骤停,进而引发脑水肿等严重后果。同时,如果肺部吸入污水极易引发肺部感染及肺损伤。
  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溺水患者可能出现低氧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复杂病情,这些并发症不仅加大了治疗难度,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为严重的是,若患者淹溺于污水池、粪坑等不洁水源中,还可能伴随皮肤、黏膜损伤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进一步加剧病情的复杂性。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发现溺水者后越早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溺水者生存的机会越大。依据淹溺的轻重程度进行诊断,患者需要急救时,可进行心肺复苏,并进一步送医院治疗观察,出院后需要随访。”李国军提醒。依据溺水时长的不同,患者的反应各异,需针对性地采取急救措施。
  图说健康
  “控水”是最大营救误区 施救者应先保证自身安全
  在溺水救援行动中,首要且至关重要的原则是确保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若无法保障自身安全,则不建议参与救援。此外,针对溺水事件的救援,切勿采取手拉手的方式,此种方式极易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即便面对的是体重较轻的儿童,也应避免使用此种方法。一旦发现溺水者,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便专业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
  溺水的抢救流程
  1.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意识和呼吸脉搏
  判断意识。首要步骤是确认溺水者的意识状态。急救人员应拍打溺水者的双肩,若溺水者对此有所反应,则表明其并未丧失意识。
  判断呼吸和脉搏。将耳朵贴近溺水者的鼻孔,仔细聆听其呼吸音,同时观察其胸廓是否有起伏。此外,还需使用食指和中指触摸溺水者的颈动脉(位于喉结旁开2厘米处),以感触是否有脉搏跳动。
  2.开放气道
  为溺水者清理口鼻异物(如淤泥、杂草等)。如有假牙也应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先人工呼吸后心肺复苏
  由于溺水导致的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其根本原因在于缺氧,因此必须首先进行2~5次人工呼吸,随后再进行30次按压。成人推荐按压深度为5~6厘米,儿童力度稍减,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再进行2次人工呼吸,此后按照2∶30的比例循环往复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确保救援效果的最大化,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现场。
  李国军特别强调,在溺水营救过程中,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即“控水”行为。无论溺水者身处海水还是淡水环境,均不应进行控水操作。控水可能导致胃内水反流,进而引发呼吸道阻塞或感染,从而延误心肺复苏的宝贵时间。常见的倒挂倒背、挤压肚子等做法均属不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