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与神经内科联合开展“关注房颤 预防卒中”义诊活动

6月6日是第12个中国房颤日,为呼吁广大群众关注心脏健康,进一步提高对房颤的认识,中国房颤日当天,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与神经内科联合开展“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义诊活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每年房颤引发的卒中危害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而与谈虎色变的心梗、冠心病、脑梗塞不同,房颤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甚至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已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
图片
活动现场,由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心血管内二科、心血管内三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二科、神经内三科、神经内科脑卒中病房组成的专家团队,为患者们从报告解析和用药指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时免费测量血压。
图片
义诊现场,专家团队为前来的患者准备并派发了关于房颤抗凝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及左心耳封堵等治疗方案的科普小册子与小礼品等。义诊专家团队与工作人员热心、耐心地接待与讲解,受到在场的百姓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义诊不仅提高了自身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更提高了对卒中疾病的防护意识。义诊共发放宣传资料100余册,共计为百余名百姓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活动现场,一位中年女士因突发心慌、胸闷、气短来到义诊台前,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刘晶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并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其为快速房颤。随后刘晶主任立即为患者安排入院,并进行下一步系统治疗。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刘晶主任介绍,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然而,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很低,很多患者失去早期规范治疗的机会。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心血管团队,对房颤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常规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目前哈尔滨市第二医院荣获为CDQI房颤中心建设中心,心血管内科已开设抗栓抗凝门诊,助力房颤患者得到更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
近年来,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在特聘心血管内科专家周立君教授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队伍,可完成心血管疾病的冠心病介入诊疗、电生理介入诊疗、先心病的介入诊疗。做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秉承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理念,致力于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及时、有效的综合救治。今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将继续推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远程诊断中心,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不断迈进。为守护人民健康,为百姓带来“心”的希望而不懈奋斗!
房颤小知识
什么是房颤?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是由窦房结主导(窦性心律),心室率维持在60-100次/分,而房颤患者的心房肌出现老化(纤维化)或其他病变,出现了有异常起搏功能的细胞及折返环,导致心房率达350-600次/分,且极不规则,表现为乱颤,但不产生有效心房收缩。时间长了,心房逐渐扩大变形,阵发性房颤可演变成持续性房颤甚至永久性房颤。
房颤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收缩、舒张都与心跳同步,但在房颤状态下,心房就失去了有效收缩泵血的功能,在发生房颤时,如果心室功能正常,仍然可以维持身体的血液供应,所以不会有明显症状产生。但是心室功能比较差的人,就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长期房颤,还可以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有可能诱发脑卒中/脑梗死,俗称“中风”。在房颤的过程中,心房收缩过快,其内的血液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导致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如果堵到脑血管,就会引发脑卒中。
如何预防房颤?
房颤已成为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常见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避免酗酒、不熬夜、适量运动并控制好体重、保持心情愉悦,能够有效预防房颤。
一旦得了房颤,需要尽早治疗。早期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过治疗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性约在80%以上,而心脏扩大的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则往往很难成功复律。因此房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由于房颤常常是阵发性、偶发性的,并且约30%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通过常规检查很难发现,需要通过新式的长时程心电图才能有效诊断。专家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长时程心电图筛查房颤。一旦确诊房颤后,无论有否症状,都需要到心内科或房颤专病门诊就诊。总的来说,房颤诊断宜早不宜迟,每年进行针对性体检筛查能够防患于未然。
房颤如何治疗?
近年来,房颤的规范化治疗日臻完善,原则如下: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适当的体育运动,改善心肺功能状态。
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甲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对于能转成窦性心律的患者应该尽量通过药物或电复律进行转复窦性心律,但通过药物或者电复律转复者也维持不了太长时间,长期的房颤还可以导致心衰。对于症状性房颤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微创导管射频消融手术转复窦性心律。对于无法转复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则需根据具体的情况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如不能长期凝药情况下仍出现脑卒中的患者,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脑卒中。服用抗凝药物,或服用抗凝药情况下仍出现脑卒中的患者,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脑卒中。
关于房颤的误区
误区1 房颤是老年人“专属病”
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数据显示,70-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1%的机率发生房颤。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发展,使得房颤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熬夜、996、抽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及工作习惯,无形中加重了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发了房颤的发生。年轻人日常应警惕心脏不适、心律不齐等症状,发现不适需及时前往医院,通过心电图进行检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2 房颤并不致命,所以日常无需担心
虽然通常情况下房颤并不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因房颤产生的血栓却会引起可怕的脑中风。房颤发作时左心耳内血流非常缓慢,容易在心脏的心耳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随着心脏的搏动进入大脑就会引发脑中风,轻则导致偏瘫致残,重则造成痴呆、植物人,甚至失去生命。数据显示,房颤病人的中风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因此,面对房颤切不可掉以轻心,早诊早治,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误区3 房颤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就无需治疗
通常房颤的症状并不明显,1/3患者完全无症状,部分患者直接以脑中风作为首次发作的表现,真等到中风发作就为时已晚了!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占比高且容易复发,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因此定期进行“中风风险”自测,对于房颤治疗十分必要。
误区4 为了避免出血,房颤患者可以自行停用抗凝药
规范服用抗凝药确实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也不乏存在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很多患者陷入吃药有脑溢血风险,不吃药又可能脑中风的两难局面,最终选择拒绝抗凝治疗。随着研究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以上,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的应运而生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不仅能预防中风风险,还能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可能导致的出血风险。
来源:哈尔滨市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