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推动“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和“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试点落地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 (记者孟竹)6月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屈浩鹏介绍《行动计划》中涉及注册审批端支持医药健康产业相关情况。
图片
6月6日,《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闻发布会召开。人民网记者 孟竹摄
144个药品品种、62个医疗器械品种已纳入项目制管理
在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查联动服务机制方面,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械创新;围绕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市场应用等环节,研究制定“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相关政策。此外,还印发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升药械临床试验机构,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以及鼓励药械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提高审评效率方面,打造服务站“政企联络枢纽、沟通交流平台、服务支持基地、培训指导园地、宣传展示窗口”等功能,整合药品监管部门专业技术力量、科技部门的科技创新优势、属地政府的地缘特色和产业集聚“放大器”效应,为优质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精准帮扶,加速创新药械产品研发上市。同时,推动“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和“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试点落地,推动提升药品审评效率,助力加快北京市创新药品的注册申报。
针对第二类医疗器械,在现有“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的基础之上,将“产品注册审评审批提质增效措施”由行政审批环节延伸到技术审评环节;通过优化技术审评、检验流程,压缩技术审评、检验用时,促进审批、检验效率的整体提升。针对第三类医疗器械,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服务站作用,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企业服务通道,开展精准服务和指导,助推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获批上市。“2024年以来,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技术审评,平均用时缩短至52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120日)提速57%,位居全国前列。”屈浩鹏说。
“2023年,北京支持服务3个创新药和14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169个创新药申请,获批临床试验;创新产品数量、研发活力均在全国前列。目前,纳入项目制管理的药品品种累计已达144个,医疗器械品种累积达到62个。”屈浩鹏介绍,在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三医联动”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结合“市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充分发挥行政许可、技术审评和监督管理的专业优势,以重点项目制管理为抓手,为进入申报注册阶段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实施专人对接、跟踪服务。此外,依托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积极与细胞基因治疗、医用机器人等前沿头部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加强指导服务。
三方面发力服务创新药品研发及注册申报
围绕服务创新药品的研发及注册申报方面,屈浩鹏介绍,一是继续建立健全创新服务站运行管理体系,完善服务站工作机制,推动创新服务站成为政企联络站点、沟通交流平台、政策输出阵地、服务指导策源地和宣传展示基地。
二是全力支持企业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类型创新药研发布局,特别是在肿瘤免疫治疗、CAR-T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领域,助力临床急需药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通过与企业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动对接、走访座谈等方式,加强政策宣贯解读,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强化对创新药研发和申报单位的法规及业务培训。
三是加强与国家局审评检查部门的交流合作,结合北京市医药产业链优势,高效服务北京“两区”建设、生物医药全产业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协调、争取国家药品审评部门加强对北京地区创新药研发、申报单位的培训指导,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