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源:探寻清永陵 弘扬中华文化

近日,中国日报“新时代大讲堂”活动志愿者培训会在线上举办。清永陵文管所所长池源为志愿者们深入介绍了清永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
池源介绍,清永陵是辽宁的五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一宫三陵中,清永陵位居关外三陵之首,在2004年的时候被列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关外第一陵,清王朝的祖陵,清永陵在明清皇家陵寝这些建筑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陵寝的建筑可以了解到,其中很多汉族和满族相融合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整个的永陵占地面积只有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保持历史原貌的。整个的永陵在清王朝时期受到了当时皇帝的重视,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先后也九次到这个永陵来祭祖,在清永陵里边是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六世祖以及叔父、伯父和这些人的福晋,所以一陵多葬这种建筑形式在其他的皇陵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君臣共陵的特点在其他的地方也是见不到的。
永陵的第一道门叫正红门,建于顺治18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整个正红门的规模不大,采取了木栅栏的建筑形式。顺治皇帝当时修建清永陵的时候,因为已经入官了十多年,他没有经济负担,它是用满族人特有的家的这种形式来装饰这样的一个祖陵。满族人都是依山筑城,就是在房子的外面会用栅栏围上一圈来防止野兽的袭击,之后这个习惯就渐渐沿用了下来。看到这道门,可以想象得到祖先创业的艰苦,所以像这样有满族特色装饰特点的正门,在其他的地方也是见不到的,这是清永陵的第一大特点。
永陵的前宫院里面是并排排列的四组碑楼,中间的两座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和曾祖的碑楼,两侧是祖父和父亲的碑楼。四个碑楼规模和形式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黑龙江的阿城,曾经也有铜坐龙的出现,在永陵的两侧的坐龙,石刻栩栩如生。在当时,寓意是象征着清王朝江山巩固,江山永坐。老百姓当中传说一只狗曾经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特别尊敬狗,有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这样的生活习惯。所以在这里就把龙和狗合二为一,形成了这样的坐龙。因为整个碑亭修建的时间比较早,所以坐龙这种独特的形式,在其他的任何一座清代皇陵当中也是见不到的。
当时清朝皇帝到永陵祭祖的时候,他带的随从多的有七万人,少的也有两、三万人,浩浩荡荡,每天只能走六七十里路。所以皇帝在这东巡祭祖的时候,沿路也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围猎和作诗。当时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在路过上家河的时候下了一场雪,他有感而发,作了一首《雪中诣永陵告祭》。其他大臣们也跟着附和,跟他一起来的纳兰性德也作了一首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到永陵祭祖的时候在路途中作的,现在在国内非常有名的一首词,被列入了小学的课本当中。
整个永陵除了沿用宗庙制度的左右对称,包括一些皇家的、宗庙的建筑风格之外,还有显著的满族特色在里面,属于汉满融合的风格。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特点,现在也已经列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风貌当中,就是整个永陵的风水格局。一般风水讲究是一风水是一眼望不断的,但是整个永陵中间没有牌楼,唯一的启运殿还开了一个后门,整个启运殿的后门打开之后,从宝城一直可以望到前面的山峰上,所以违背了风水的这一说法,但是大清也有268年的历史,所以这种独特的风水格局,也是清永陵的一大特点之一。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