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民意代表又提将闽南语“正名”为“台语”,网友嘲讽,岛内学者也称应谨慎讨论

【环球网报道】据台湾中时新闻网7日报道,民进党民意代表陈培瑜6日在台立法机构要求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将闽南语“正名”为“台语”,并声称已是“民间共识”。不过,有岛内学者表示,“台语”若是代表台湾的语言,那就应该包括所有在台湾使用的语言,且如果代表最多人使用的语言,那华语才更应该改名为“台语”,学者称应谨慎讨论。
报道称,台立法机构“教委会”6日邀请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客委会”和“原民会”列席,就“语言发展法”成果检讨进行专题报告,过程中陈培瑜播放美国半导体公司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喊“有够水啦”(闽南语,“水”意为漂亮)的相关视频,问文化部门负责人李远及教育部门“国教署署长”彭富源这是什么语,两人都说是“台语”。
陈培瑜宣称,台教育部门辞典以及语文竞赛中总是称“闽南语”,闽南语是国民政府迁移来台时的说法,教育部门却始终没有“正名”,因此要求一个月内提出相关报告。彭富源则同意在未来一个月内提出相关报告。
中时新闻网称,台湾成功大学考古所教授台邦·撒沙勒表示,“台语”代表的意义是代表台湾本土语言吗?如果是,那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最早的语言为少数民族的语言,闽南语是否能够代表台湾这块土地仍待斟酌,“‘台语’不该成为语言独大或语言霸权”,且如果“台语”代表为最多人使用的语言,那华语才更应该改名为“台语”,呼吁决策时应谨慎为之。“原民会”则表示对闽南语“正名”不便回应。
“客委会”称,尊重各族群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称呼,但语言名称使用涉及各族群的历史性、文化性,尚需更多的沟通与相互理解,方能达成共识。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系教授陈秀琪说,“台语”代表台湾的语言,那就应该包括所有在台湾使用的语言,虽然对部分人而言“台语”等于闽南语,但不能凭单方意见就定案,应谨慎讨论。
而对于陈培瑜的论调,有岛内网友批评称,“无聊的质询,明明就是闽南话……要‘去中’的话,这个‘立委’把名字改成罗马拼音,‘护照’‘身份证’全烧了”。
“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吗”?有网友说,“闽南语就是闽南语,除了台湾人之外,谁会认为讲这个是‘台语’?别把语言硬要政治化,对文化一点帮助都没有”。
还有人说,明明那是福建南部发展出来的语言,不称闽南语,却硬要称为“台语”。而“台语”是指“台湾语”吗?那“普通话”是不是“台湾语”?“客语”是否为“台湾语”,为何原来福建南部传来的语言可以独霸成为“台湾语”?
台文化部门此前也曾建议将闽南语、客家话“正名”为所谓“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国台办发言人曾表示,无论是闽南语还是客家话都是中国的地方方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很多台湾青年第一次到厦门、漳州、泉州,发现当地人说的话和自己一样,这充分说明两岸同根同源。民进党当局搞所谓“正名”,不过是其处心积虑推行“去中国化”的又一闹剧。改变不了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正如台湾网友所说,“改个名还能改掉你DNA里刻印的中国人烙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