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上加喜!这200余份滑稽戏戏单里藏着不同年代的上海笑声

时代需要喜剧,人民需要笑声。昨天在福州路外文书店开幕的“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以200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与风采。大小不一的戏单,袖珍的仅巴掌大小,大开本的如同书报杂志做成薄薄一册,上面不仅刊载有剧情梗概、演职员表,有些还附有精彩唱词对白、排练花絮等。
图片
展出的这些滑稽戏戏单,均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的个人收藏,从展览起始处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张滑稽戏、1949年上演于天宫剧场的《天亮了》起,到“1988年小滑稽迎龙年作品展演”戏单,泛黄的戏单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滑稽戏的诞生与兴起,体现了沪上地方曲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特征。上海“独角戏”吸纳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戏曲的鲜明特色,既保留了民俗风情,又融入了“说噱做唱”的多样风格,逐步形成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新兴曲艺剧种。1949年以后,滑稽艺人的职业环境和艺术修养得到改善提升,上演了许多揭露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的作品。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滑稽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览中发现,当年很多滑稽戏被全国各大文艺院团改编移植,滑稽戏也善于从电影、话剧、戏曲等姊妹艺术中取长补短,戏单上甚至还有商品广告,那些早已消失的国民品牌,见证了老百姓经济生活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演的滑稽戏《活菩萨》,取材于莫里哀《伪君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担任主要角色,后来又请电影导演应云卫作艺术加工,票房长红。1951年4月23日,茅盾在天宫剧场观看合作滑稽剧团演出的《活菩萨》后题词:“吸收各方意见,总结本身经验,配合当时当地的政治号召,不断提高业务,同时也提高观众。滑稽戏在今天是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的。”
过往的老戏单,很多还是名家设计,蜜蜂滑稽剧团改编自老舍原著的《西望长安》,戏单里的插图就请叶浅予挥毫;大公滑稽剧团久演不衰的《七十二家房客》,人物造型即由张乐平绘制;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海报及戏单均出自丁聪的手笔;戴敦邦亦曾为《海上第一家》《明媒争娶》等滑稽戏人物造像。《白相城隍庙》的封面仿若一扇可以开启的城门,《两厢情愿》恰似一份红火吉庆的喜帖,《OK股票》完全跟股票认购证“拷贝不走样”。
黄沂海表示,展览闭幕后,部分戏单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