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护羚兄弟”,8年救助59只“高原精灵”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如今仅存于青海湖地区,被称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猫”。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有一对“护羚兄弟”周增本和索南才让,他们常年游走在青海湖畔的哈尔盖草原,巡湖巡草,自发救助受伤、失散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守护着普氏原羚生存的这片高原净土。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哈尔盖地区是普氏原羚种群栖息繁衍的聚集地。6月5日,全国媒体青海刚察行采访团来到这里,一睹普氏原羚的风采。在哈尔盖镇环仓秀麻村村民索南才让的屋外,一只小普氏原羚见到众人到来,并不胆怯,反而好奇地迎上前,十分活泼好动。这是索南才让和堂哥周增本救助的第58只普氏原羚,每救助一只小普氏原羚,兄弟俩都会给它们起个美丽的名字,这只小普氏原羚的名字叫“多杰”。
图片
普氏原羚“多杰”
“我是去年7月中旬在一处水渠边发现了刚出生几天的小多杰,它是被母亲遗弃的,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索南才让说,在征得哈尔盖森林派出所同意后,他赶紧把它抱回家,用牛奶喂养。多杰马上就1岁了,现在非常健康,也到了放归大自然的时候了。前不久,多杰自己离开了家,但是两天后又自己回来了。索南才让心里明白,这是多杰不舍得离开,又回来找他们兄弟俩。尽管内心很不舍,但是索南才让更希望多杰能够早点找到自己的族群,真正回归大自然。
图片
索南才让与多杰互动。
图片
索南才让与多杰互动。
救助受伤、失散的普氏原羚,然后再放归大自然,这样的循环,索南才让兄弟俩已经经历了58次。就在上个月,他们救助的第59只普氏原羚也像多杰一样,在多次离家、返回后,最终回归了族群,回归了大草原。去年,当地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授予他们“野生动物管护员”的称号。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草原上,与草原上的动物特别亲,它们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需要我们人类去共同保护他们。”索南才让说,他和哥哥还会一直保护和救助普氏原羚,守护这片高原净土。
据了解,2007年12月,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建立了国家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2009年9月,刚察县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正式挂牌成立,该区域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区域内有稳定的7个普氏原羚种群,2017年7月,被授予“中国普氏原羚之乡”。近年来,当地将普氏原羚巡护保护纳入护林管护范围,通过投放饲草料、建设饮水池、设立专属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发展更多护“羚”人加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经过各层面努力,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刚察县着力将哈尔盖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羚羊小镇”。新建的“羚羊小镇”基地,围绕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重点推动自然教育、研学旅游及星空主题旅游产业发展。基地新建两座瞭望塔,站在上面不仅可以遥望哈尔盖草原,还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成群的普氏原羚。“瞭望塔有31米高,代表刚察县31个行政村,从高处观察普氏原羚很清楚,它们大都喜欢在灌木丛休息,已经定居在这里了。”基地工作人员松加介绍,设置瞭望塔的初衷就是避免人类过多干扰普氏原羚的生活。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