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茂名市文化馆:铺路架桥,让文艺创作者走向更大舞台

多年来,茂名市文化馆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201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在该馆原副馆长高波看来,文化馆就像梯子,让全社会有艺术才华、有创造力的人借助这个梯子走到更高更大的舞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聘作曲家薛永嘉认为,文化馆搭起创作者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高波
化馆为更多人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从舞蹈演员到文化馆工作者,茂名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高波深耕群文工作25载。他曾导演数十项文艺演出活动,导演诗乐舞短剧《天上月圆》获全省基层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一等奖,辅导近四十个群众原创舞蹈、音乐、戏剧等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金银铜奖等,其中《逆行者》入围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舞蹈总决赛。退休后,他仍继续为群文事业贡献。
图片
茂名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高波。
高波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就像铺路石,为广大人民群众铺就一条艺术普及之路。他们悉心指导,激发热爱艺术的人们无限的艺术创作活力;而文化馆就像梯子,让全社会有艺术才华、有创造力的人借助这个梯子走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搭建文化普及平台
陪伴各年龄层市民群众成长
今年年初,由茂名市文化馆推出的“舞出梦想”茂名市第七届百姓广场舞蹈大赛再次走进群众视野,这一比赛已经持续做到第七届。“我们以广场舞蹈大赛这种广大群众喜爱的形式开展和推广健康有益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带动了更多的群众通过这个舞台展现自己积极自信的精神面貌。百姓们特别喜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节目初选到最后比赛展演参与的群众演员两千余人次。”高波说,文化馆的另一个品牌活动“魅力茂名 好心戏台”每年都到各个县、市、区、乡镇、旅游景点演出,每到一地,除了市里原创的节目外,都会专门邀请当地优秀的群众节目参加,一来丰富了演出节目的丰富性,二来又带动了基层群众的文艺活动的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图片
茂名市文化馆带动群众参与演出活动。
“通过这样的文体活动激发大家对生活、生命的热情,是做群文工作的最大的意义。”高波认为,文化馆为百姓搭建了一个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修养、对艺术的感知,从而增强市民综合艺术素养,将文化馆打造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学生时代,可以来这里接受文化艺术启蒙培训;成年之后,可以来这里歌舞飞扬抒发情怀;到了老年,可以在这里交流感悟分享收获。”
文化馆提供了一个文化普及、交流展示的平台,实现对各年龄层市民群众的陪伴。高波举例道,文化馆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各个学校开课,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丰富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展现茂名本土文化特色
“量变”带来“质变”的成功实践
“茂名的许多群众原创文艺作品、品牌活动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各种奖项,一是在于因地制宜地设计活动,展现茂名本土文化特色;二是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表演经验再依托文化馆的辅导、培训,一年上百场高质量的活动呈现;三是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参与我们的各类活动,参与的人数很多,可以说是一呼百应。”高波解析道,“文化馆也会通过主动挖掘和社会报名方式,广泛征集优秀的文艺作品,并精准对接各个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社会群众文艺团队、艺术特长人才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惠民公益演出,为他们提供舞台及设备,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多年来,茂名市文化馆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比赛“魅力茂名·好心戏台”群众文化活动、“舞出梦想”百姓广场舞蹈大赛、原创文艺精品展演、少儿现场绘画大赛等。今年1月举办的茂名市第五届原创文艺精品展演活动,以“山海并茂·好心闻名”为主题,汇聚16个茂名市的文艺精品,线下展演与线上直播并举,展现茂名独特的地域风情和非遗文化。
随着文化馆影响力逐渐扩大,培训辅导的主阵地也扩展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学校、乡村等。“只要市民群众有需求,文化馆就会从亲民、为民、惠民的角度出发,提供培训、演出等文化惠民服务。”高波说。
薛永嘉
文化馆就像音乐人的驿站
薛永嘉是来自基层的原创音乐工作者,也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聘作曲家,作品曾获文化部“群星奖”等奖项。2006年,他参与《我唱我歌》——茂名市原创音乐演唱会,与文化馆结缘。在演唱会中,薛永嘉带来了其作词作曲的作品,这首歌曾一度冲到网络排名首位,并成为由胡歌、刘亦非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主题曲。
图片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聘作曲家薛永嘉。
“当时网络还不太发达,音乐人需要通过舞台展演,让大家了解自己,刚好文化馆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展示自己创作的歌曲和场景,这对我来意义非凡。”薛永嘉回忆,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排练,登上这个舞台之后才发现群众很喜欢来自本地的音乐。
文化馆就像音乐人的驿站
基层文艺工作者因爱好在此相聚
薛永嘉是土生土长的茂名人,他将自己在茂名的所见所闻转化成音符,用歌词演绎家乡之美。“我们有一个作品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古老的民谣,有一些年长的老爷爷老奶奶会特别走过来听,就像把此前遗忘的声音捡了回来。”
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一员,薛永嘉与群文人一同成长,参与了文化馆的各类活动,包括下乡展演、群文讲座等。“文化馆就像音乐人的驿站,让很多基层文艺工作者、音乐人因为爱好相聚,一起探讨、研究音乐。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加入我们,共同创作具有正能量、本土人文风情的音乐。”
群文创作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老百姓生活质量高了,精神生活也有所变化。在薛永嘉看来,文艺作品需要提炼普罗大众精神生活所需。“只有接地气、能够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歌曲才是有生命力的歌曲。”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思维会同质化,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失去生命力。在薛永嘉看来,每次跟着文化馆下乡演出,就像是一种采风,能带来新的灵感。“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各个县区演出,了解当地最真实的乡土气息,见到每样东西都感到非常新鲜,乡村里的孩子也能借此看到多彩的舞台演出。”
深扎群众文艺土壤
文化馆搭起创作者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在薛永嘉看来,文化馆搭起创作者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使得二者能够有效互动。曾几何时,薛永嘉也是个观众,在广场上看到文化馆举办的晚会中前辈的表演,萌生出创作的想法,大学时选了音乐专业。“我想创作出脍炙人口、接地气的歌曲,努力推广出去,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多年来,他创作出CCTV《舞蹈世界》主题曲《舞动梦想》、胡歌《六月的雨》、祖海《有一种味道叫家乡》、弦子《醉清风》、陈小春《一对》等代表作品。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薛永嘉创作的《向世界微笑》,通过音乐语言充分表达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对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对全球冰雪健儿和世界各地朋友欢聚冬奥的热切期盼。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中首演。“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可以说是达成了最初的梦想。”
“只有深扎在群众文艺的土壤上,才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脱离了群众文化,写的作品很容易变成假大空、无病呻吟,这是群众文艺工作最有魅力的地方。”一次次的采风、演出,转化成薛永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化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一些基层创作者通过文化馆提供的平台达成他们的梦想,又在这个平台上感染未来的年轻人,投身于群众文化工作中来,让更多人了解本土特色文化。”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陈婉儿
视频:南都记者 刘佳睿 陈东晖 蔡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