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距离《内战》还有多远?

遍布车辆残骸的死亡公路,大段大段被夷平的交通线,因为偷窃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就被枪决的平民,冲向人群引爆炸弹的自杀式极端分子,还有在爆炸中化为灰烬的国家精神象征……
你可能会认为上述文字描述的是某个失败国家,不,欢迎来到英国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在其最新电影《内战》中刻画的美国,或者说是历经疯狂与沉沦之后,美国的残存部分。
图片
电影中,一发FGM-148“标枪”直插林肯纪念堂。
该片于6月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本文无意对电影作核心剧透,你将看到的文字更多是对电影背景的一种补充和解读。有外网影评指出,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刻意模糊了叙事的背景,比如这场发生在近未来的“美国第二次内战”因何而起?交战双方分别又是什么人?内战持续了多久?以及在预告片中就让很多人错愕的——近年来政治立场高度对立的“深红”得克萨斯州和“深蓝”加利福尼亚州何以结成军事同盟?这部电影又在多大程度上预言了美国的未来?
导演加兰拒绝回答这些问题,而他拒绝回答的原因,似乎正如女主角李·史密斯在片中所言:我的责任是记录,而不是解释。加兰想将他的电影作为一面镜子,让观众自己去探寻去思考他们看到了什么。好在一些碎片化的答案还是藏在了电影的细微之处,本文将结合这些细节和美国政治的历史与现状,尝试对“美国第二次内战”的故事背景进行回答。
图片
李·史密斯,资深战地记者,毕生致力于通过海外战地报道让本土的美国人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从而“不去做傻事”,最终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第一,内战因何而起?答案是宪制危机和不断加深的法西斯主义。官方首部预告片提到,电影中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为“第三任期”,这位总统显然通过某种方式废除或绕过了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即总统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这并非难以想象,特朗普在2020年9月就宣称如果连任成功“将寻求第三任期”,而2024年5月18日特朗普又以罗斯福曾连续执政16年为例,再次表明自己有成为“三届总统”的想法。有趣的是,电影中的总统与特朗普颇有几分相似,同时开头的总统电视讲话也被认为具有特朗普那种夸张的修辞风格——“Some are already calling it the greatest victory in the history of military campaigns.(有些人已经认为这是军事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图片
图片
或许是因为内战局势焦灼,电影中的美国总统要比特朗普严肃多了。
可以想见,电影中的美国总统大概率引发了某种宪制危机,在各方博弈过程中,这位总统还表现出了法西斯主义。尽管美国人一直倾向于用“法西斯”来泛指一切他们不喜欢的政府权力运用,但英国导演加兰并没有滥用这个词,而是“艺术来源于特朗普却又高于特朗普”,描绘了一种并非不可能的“法西斯危机”。通过主角间的只言片语,我们了解到电影中的美国总统解散了联邦调查局(FBI),强行干预司法调查,就像2020年特朗普被民主党人舒默指责干预司法、包庇政治盟友,“将司法部当成私人法律事务所”;而比特朗普更疯狂的是,电影中这位总统以令人发指的方式管控舆论、枪杀记者,《纽约时报》在影片中就被暗示“人员已经所剩无几”。
宪制危机叠加法西斯主义,自然引起美国各州的强烈不满,分离主义倾向也随即浮出水面。在内战爆发前,已经有19个州脱离联邦。剧情没有言明谁打响了内战第一枪,但总统在全美电视讲话和广播中强调,会以武力坚决铲除分离主义势力,甚至是无差别地使用武力。电影中有一段死亡公路的展现,观众一开始无从得知道路上密密麻麻的车辆残骸究竟是连环车祸还是某种袭击所致,但很快主角的话语中会提到,总统曾指示“对美国公民发动空袭”。
图片
第二,这场内战持续了多久?不知道,电影只提及在“过去14个月”里总统没有接受过任何采访。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影叙事的时间节点已经处于这场内战的最后阶段。
第三,内战双方分别是什么人,或者说美国分裂成哪几部分?结合电影中的细节、宣传片以及导演的访谈,内战中一方为联邦政府,又被称为Loyalist States,即效忠于现任总统的州,整体包括美国东北部和中部部分州。
另一方分离主义势力则有三个分支。其一为电影中着重刻画的Western Forces,即“西部联军”。主角一行在电影后半部分抵达的那个军事集结点正是“西部联军”的前进基地(主角为什么会到这里,该前进基地在哪里、目的是什么,本文就不剧透了)。该势力的旗帜为两星的星条旗,两星代表组成“西部联军” 的得克萨斯州第二共和国和加利福尼亚共和国。
没错,这是一个“深蓝”州和“深红”州的神奇组合,若将架空剧情照进现实,相当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两大铁票仓站在了一起。
图片
电影中“西部力量”势力旗帜
其二为Florida Alliance,“佛州联盟”。该势力由传统的南方州组成。在电影中,“佛州联盟”与“西部联军”共同向联邦政府发起猛攻,两者结成了某种暂时的攻守同盟。
其三为New People's Army Alliance,即“新人民军联盟”,由美国西北部和中北部部分州组成。该势力仅在电影的宣发材料中出现,剧情中只有主角一句话带过当前内战中有一方为“波特兰毛派”。波特兰是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第一大城市,再结合“新人民军联盟”势力名称中明显的左翼特征,可以合理推断“波特兰毛派”指的就是“新人民军联盟”,该势力在这个架空世界里或许具有某种社会主义色彩。
这也并非导演加兰异想天开的脑洞,事实上俄勒冈州历史学会的资料显示,俄勒冈州有着长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传统,且持续至今——2016年,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还能以“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在当地赢下民主党初选。
电影也暗示了“新人民军联盟”和“西部联军”以及“佛州联盟”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意识形态差异:三股分离主义势力就对抗联邦政府的“法西斯统治”结成了统一战线,“新人民军联盟”的军事力量同样处在进攻的第一线,但主角表示,最终“它们之间一定会互相打起来”。如果导演加兰就此拍摄《内战》续作,大陆市场引进的时候或许可以考虑不翻译成《内战2》,而是《美国解放战争》。
图片
电影宣发海报截图
图片
红色为“新人民军联盟”,蓝色为“西部力量”,橙色为“佛州联盟”,剩余灰色为仍然效忠三届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势力划分更像是内战之初美国各个州的政治倾向性表态,而非电影叙事时间节点的各方实际控制范围。电影中的这场内战已经进入了尾声,更多的州因为战争而主动或被动脱离了联邦政府管辖。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主角一行作为记者,一开始理论上身处效忠于联邦政府的纽约地区,却依然能进行正常的报道拍摄,而没有遭到军警的刻意镇压迫害。
第四,支持共和党的得克萨斯州和支持民主党的加利福尼亚州何以结成军事同盟?很简单,因为导演加兰试图表明,这场内战是超越党派分歧的,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人们需要看到比党派分歧“更大的威胁”。
加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在电影里让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共同组成“西部联军”,就是为了向观众发出一个信号:“当法西斯分子想要统治所有人时,其他人应该抛开分歧,团结一致……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一点,那你实际上想的是宁肯出现一位法西斯统治者,也要坚持两极化的政治对立。”
图片
《内战》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即便不从“超越政治分歧”的愿景角度去理解,美国的“深蓝”和“深红”走在一起也并非难以想象。电影中美国第二次内战的根源是宪制危机对宪法的破坏和法西斯主义对公民权利无底线的践踏。米克尔思韦特和伍尔德里奇在《右翼美国》一书中就指出,美国两党的本质分歧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是传统道德与进步主义之争,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之争,但无论如何,主流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保障美国宪法和既有社会制度上有着高度的一致。
实际上今天的美国民主党远不是上世纪70年代那个麦戈文式的激进进步主义左翼政党。自从克林顿上台以来,主导民主党的不再是激进进步主义,而是新民主党人向保守主义靠拢的中间路线。这也是为什么从克林顿到奥巴马再到拜登,主流民主党人再也不会像曾经的罗斯福、肯尼迪、林登·约翰逊那样去谈论“大政府”“福利国家”“社会干预”。即便“深蓝”如加利福尼亚州,也具备相当的保守主义特性,和“深红”得州并非没有共同话题和利益。是的,加州的确第一个在美国将大麻非罪化,但加州也是全美八个禁止平权法案的州之一。
所以有观点认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以左翼和右翼自居,但在大部分国家看来,美国的左和右不过是不同程度的右罢了。所谓两党的政治极化,与其说是左右立场对立,不如说是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运动近些年来越来越右,在特朗普主义的名号下追求激进的反移民和反全球化政策;当然民主党的主流立场也在向左偏转,但因为共和党的极端保守主义趋势,两党的政治光谱更显得越来越“极化”。
不过这种“政治极化”的格局也更容易在应对其他象限的挤压时达成一致,毕竟双方具备底层的大方向统一。正如前文谈到,也许得州人和加州人在堕胎、持枪、教育、宗教、福利、毒品、司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无法达成一致,但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挤进一个战壕,为共同的利益而战。当然,有没有共同的利益是一个问题,如何分配共同的利益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主角意识到即便结成了临时的攻守同盟,这些分离主义势力最终也一定会互相残杀。电影中反抗联邦政府“法西斯统治”的内战或许已经接近尾声,但更宏大意义的内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图片
这部电影的战争细节其实较为粗糙,完全没有体现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人类最新的战争模式和科技感,期待看大场面战争片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
另外有关加州为什么会和得州走在一起,我相信导演加兰还埋了一个小彩蛋作为暗线。加州是美国本土最西边的州之一,而得州则是最南部的州,但这两个州在电影中构建的势力却名为“西部联军”,就很有趣。因为这两个州只有相对于东海岸而言才都是“西部”,这种相对性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代表了美国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脉络。
传统上美国的东海岸(尤其是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代表了大城市、大工业、大资本家,代表了组织严密的精英阶层、主宰工人生活的工会大佬、非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力政治。而厌倦这一切的美国普通人则不断逃离东海岸,向西部迁徙。自二战以来,美国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不断向西转移。1945年,纽约市还掌控着全美25%的金融资源,仅仅9年后这个比例就被腰斩。
这些前往西部的美国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牛仔,但他们具有同样的开拓精神,一座座新兴城市经由他们的双手在平原乃至沙漠上拔地而起。相较于东海岸,西部的美国人具有更为强烈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憎恶权势集团。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是联邦政府和分离主义势力的内战,还是东海岸和西部的内战,是美国传统精英主义和反精英主义、反建制主义之间的内战,英国导演加兰非常准确地抓住了美国社会那种骨子里的政治民粹主义倾向——代表“权势集团阴谋”的政府从来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而是问题本身。
图片
最后,这部电影在多大程度上预言了美国的未来?在当今美国党派政治激烈斗争的背景下,很多人观影前会下意识地认为《内战》是两党之间的内战,是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激烈对抗,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但其实并不是。
有美国影评就批评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大选年上映,等同于鼓吹社会撕裂,非常“不合时宜”,其实恰恰相反,英国导演加兰是在向美国社会发出警告。《内战》中刻画的美国固然荒诞,法西斯一般的总统,追随“疯王”的军队手足相残并甘于堕落,全社会在暴力与复仇中沉沦,但或许这一切和美国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相比,不过是“几个错误选择的距离”。
如果美国人继续沉溺于党派斗争、沉溺于极端化的政治表达和政治运动,且对“兵者凶器”毫无敬畏之心,那么贯穿美国本土的战火就不会停留在想象之中,而且将远比电影中所呈现的更为惨烈。
这会是美国不可避免的未来吗?导演加兰没有明说,但电影中,女主李·史密斯一边看着远处的战火,一边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悲叹道:“每次我在(美国本土之外)枪林弹雨中活着记录下新闻影像,我都会觉得是在向家乡发去警告——不要做傻事,但如今我们还是落得这般田地。”
图片
作者丨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高级主笔
编辑丨李怡,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盘思仪,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