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20多天收留20多只猫头鹰宝宝 专家提醒:当心“好心办坏事”

全文1504字, 阅读约需5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四川南充鸟类救助中心20多天收治20多只猫头鹰幼鸟,其中南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两次送来14只。

02救助站面临困境,因为猫头鹰幼鸟只吃新鲜瘦肉,而救助站难以负担。

03专家提醒,遇到掉在地上的猫头鹰幼鸟,不要捡起来,以免办了坏事。

04由于此,救助站将猫头鹰幼鸟送到动物园喂养,待状况好转后放生野外。

05野生鸟类博主“由老九”强调,只有受伤的猫头鹰才需要人为救助,遇到掉在地上的幼鸟应将其送回树枝上。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我们救助站20多天就收治了20多只猫头鹰,南部县自规局两次就送来14只。”6月7日,四川南充鸟类救助中心主任王元刚面对越来越多的猫头鹰有点发愁,猫头鹰幼鸟只吃新鲜瘦肉,救助站难以负担。专业人士提醒,掉在地上的猫头鹰幼鸟,好心捡起来,可能办了坏事。
图片
呆萌猫头鹰(摄影 王元刚)
越来越多:
两次送来14只猫头鹰幼鸟
6月5日一大早,南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驱车来到南充鸟类救助站,将8只猫头鹰幼鸟交给王元刚,拍照、视频、签字,双方很快完成了交接手续。这些鸟儿最小的出生才十多天,还不具备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查看幼鸟身体后,王元刚叫大家放心,他们救助一段时间后,就放生大自然。 而在之前的5月13日,南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送来6只幼小猫头鹰。短短22天,南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送来22只幼小猫头鹰。
南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股股长杨继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今年以来,他们已接到多起野生动物救助,以猫头鹰居多。“通过科普宣传,群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空前高涨,遇见受伤或幼小的野生动物都会主动报警或求助。”杨继军介绍,这些幼小的猫头鹰一般都在农村森林茂密的路边周围或靠近山坡住户的房前屋后被群众捡到。自然环境好了,野生鸟类多了,老百姓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了。
图片
送到救助中心的猫头鹰(摄影 王元刚)
条件有限:
鸟类救助站再送动物园
猫头鹰是肉食大鸟,必须喂新鲜的瘦肉”王元刚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们是民间救助站,没任何造血功能,开办之初,林业部门拨了5万元经费,以后再也没有任何补助,“靠的是爱心和奉献。”随着名气越来越大,6年来,他们救助的各类野生鸟类近4000只,“食料、药物和场地,还需要人手。”王元刚说,好多时候,还有市民直接将电话打到救助站,他们还得专门安排车辆和工作人员,前往救助,“也是老百姓一份信任。”
接到猫头鹰后,救助站怎么救助呢?如果有伤,消炎上药先疗伤。如果没有伤,只是受到惊吓,救助站都是精心喂养。“天天要吃新鲜精瘦肉,我们也承担不起。等到猫头鹰状况有所好转,我们将送到野生动物园。”王元刚介绍,2018年,南充鸟类救助中心在西山脚下的南充野生动物园成立,后来动物园搬到蓬安县利溪镇上扩建成大型动物园。“那里条件好,有大批动物需要饲养,就有足够的新鲜瘦肉供给猫头鹰。”双方做好交接,达到放生野外的条件后,动物园再进行放生,拍照、录视频保存备查。
图片
猫头鹰送到救助中心(救助中心提供)
专业人士:
幼鸟掉地上一般不要捡
“不要捡,不要追,不要围观。” 野生鸟类博主“由老九”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春夏之交,满地捡崽的季节,刚出巢的猫头鹰雏鸟还未完全具备飞行能力,经常落到地面被人发现,多数时候面对靠近的人类,它们都会被吓到静止不动或者摇头晃脑,给人一种很需要救助的错觉。“有的是鸟巢太小,被挤出来了;有的是猫头鹰爸爸妈妈正在训练孩子飞行,掉在地上了;还有的因食物不足被父母抛弃。”
“由老九”科普到,这都是猫头鹰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们的父母往往就在附近注视着,“如果人为捡走,后果很严重;猫头鹰妈妈伤心不说,幼小的猫头鹰有可能得不到专业救助而死亡,有的救治不当还会伤人。”
图片
放飞猫头鹰(摄影 苏定伟)
“由老九”反复强调,只有受伤的猫头鹰才需要人为救助,如果碰到掉到地上的小猫头鹰,在确认没有受伤虚弱的前提下,最好的做法是把它送回附近的树枝上,毕竟地面附近常有流浪动物活动,有汽车经过,猫头鹰会持续喂养,直到它能独立飞行、捕食。如果真把猫头鹰幼鸟拿回家,  “由老九”建议,最好先用新鲜羊肉喂养两天,疏通肠胃,然后再喂牛羊肉或冷冻的小白鼠。“千万不要像父辈那样,看到鸟儿就喂米,这将严重影响猫头鹰进食。”  “由老九”说,猫头鹰是大型猛禽,工人喂养的食材最好是牛羊肉,羊肉贴膘,牛肉壮力。
“由老九”全网粉丝500多万,每天会接到几百上千个后台信息,不是叫他辨认鸟儿,就是告诉求助他,已经捡到一只鸟,下一步该咋个喂养?“很多人都有爱心,但确实不知道该咋办?”6年前,“由老九”就开设自己的账号,科普野生鸟儿的救助,“它们很有灵性,也知道人类在救助自己。看到一只只鸟儿重新翱翔蓝天,这,就是我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