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德国电影最高奖!辩论电影《最强辩手》欢喜首映独播上线

真相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辩论”起源于古希腊,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大师苏格拉底就是辩论的奇才,他发明的苏格拉底产婆术,至今还被应用于心理咨询。
图片
作为德国电影的知名大腕之一,宋克·沃特曼最为著名的作品要数《伯尔尼的奇迹》。
曾有过职业足球运动员经历的他,执导的足球纪录片《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同样赞誉颇多。
这位导演自上世纪便活跃在德国影坛,在IMDb的影人统计中,他共24次得奖,5次获提名。
在法国电影《才华横溢》名声大噪后,沃特曼认为德语区的观众也应该有一部这样优秀的辩论电影,于是,《才华横溢》的德语版《最强辩手》应运而生。
​《最强辩手》的名字“Contra”一语双关,它代表“对抗”,也代表“相反”。
在这部电影中,沃特曼不仅将“为何辩论”解释得深入浅出,更借喜剧之口,大谈德国社会的移民恐惧。
图片
在第72届德国电影劳拉奖上,《最强辩手》与《库尔纳兹诉小布什》《伟大的自由》一同角逐最佳影片奖。
主角妮拉姆·法鲁克凭借本片夺得2021年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图片
今日,这部入围德国电影最高奖的辩论佳片在欢喜首映独播上线,让观众通过影片感受德语思辨魅力,见证底层女孩逆袭的“德国梦”。
图片
辩论只是逞口舌之快?
这部电影说“不”
开学第一天,法律系新生奈玛上课迟到,她本以为这五分钟的迟到不算什么,不料教授里夏德却不愿放过她。
在课上发表诸多阿拉伯学生“罩袍藏小抄”“只想混日子”的歧视发言后,里夏德引众怒,课堂视频被四处传播。
图片
学校纪委会关注到里夏德引起的风波,决定展开调查,这时,里夏德接到了一个“洗白”的好机会:他可以成为奈玛辩论赛的老师,靠“帮助她”挽回自己种族歧视的名声。
图片
里夏德言辞犀利、自视清高,代表白人精英派。
奈玛来自移民家庭,她勤工俭学,希望靠大学文凭在德国社会站稳脚跟。
这对“搭档”出身迥异,看待社会角度完全不同。
图片
​里夏德认为奈玛这样的移民不学无术,就算参加辩论赛也无法赛到最后。
但奈玛表现出的才华,却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图片
一段“利用彼此”的师生关系,逐渐变为互帮互助的忘年之交。
这对搭档戮力同心、越战越勇,逐渐在辩论赛上大出风头。
奈玛能否改写里夏德的偏见?他们又能否夺下最高荣誉?《最强辩手》在一场场辩论中,见证菜鸟辩手奈玛的华丽蜕变。
图片
《最强辩手》改写了观众对于辩论的“刻板印象”。
辩论和逻辑学在我国的教育中虽有涉及,但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掌握程度不深,又加上辩论起源于西方,使得在提到“辩论”时,我们总认为这项技能是“舶来品”。
但其实,战国时期就有“诡辩术”的流行。
图片
辩论并非只狭义指比赛,一次生活中的口舌之争,也可被视作一场辩论。
辩论也不是卖弄口才的游戏,辩论在于辩,而非对错。
对错取决于看事情的角度,并不绝对。
图片
辩论考察人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在参加辩论赛时,辩手靠着强大的逻辑和丰富的诡计,即使并不站在“真理”这边,也能在辩论中占据上风。
图片
正如片头引用的约瑟夫·朱伯特名言:“辩论的目的不应是胜利,而是进步”。
相信在看完《最强辩手》后,观众将对“何为辩论”“为何辩论”有新的改观。
图片
移民问题威胁欧洲
沃特曼对种族主义给出回答
对欧洲国家来说,移民问题一直是“房间里的大象”。
自2010年爆发“阿拉伯之春”后,欧洲一直为难民危机所扰,引致右派民粹主义逐渐抬头。
图片
在《最强辩手》中,身为底层移民,等待入籍德国的奈玛,希望靠学历消除歧视,实现一家人的幸福。
而她的朋友则认为高学历、顺应德国社会规则不可能让移民真正扬眉吐气。
这两种心理,可谓是移民中的典型。
图片
《最强辩手》反映了当前德国就种族歧视方面发生的问题。
首先,移民的生活条件恶劣,无法得到好的工作机会。
奈玛的母亲原来是生物化学家,来到德国,她却只能做劳务临时工。
图片
其次,移民的肤色和姓名,即使拿到面试机会,也不会予以录取,跟个人能力无关。
图片
最后,即使一位移民姑娘顺利从大学毕业,要想进入由白人把持的精英领域,她要面临的困难不胜枚举。
图片
作为商业片导演,宋克·沃特曼没有就种族歧视做出批判,或给出改进方法。
白人老师里夏德和奈玛的友情,或许可以看作是导演一种无奈的“和解”。
在当下,除了呼吁人们改变观念,似乎也没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图片
在德国《时代周报》网站上,一些看过《最强辩手》的观众,认为沃特曼对于种族主义命题的捕捉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如何,应该先要看到大象的存在。
而这,也或许是《最强辩手》能够入围德国无数导演梦寐以求的“劳拉奖”的原因。
图片
《最强辩手》
​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