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陆家嘴后有理学家陆深,徐家汇后有徐光启

图片
朱丽霞著有《松江府望族与文学》《陆家嘴与上海文化》,中国秦观学会副会长
如今的陆家嘴早已是一张上海名片,摆脱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尴尬境地。殊不知,早在500年前,陆家嘴已经是上海一张名片了。1969年在浦东新区陆家轮渡东南发现的陆深墓,其中出土的铜镜、折扇、木梳、霞帔坠等100多件文物,或能让人一窥当年的盛况。
近日,在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陆家嘴与上海文化》讲座上,上海交通大学朱丽霞教授讲述了明代上海陆家嘴的文化巨族——陆深家族,以及陆家嘴的文化变迁史。
图片
陆家嘴今夕对比,1900年与2020年(下)
陆深誓随朱熹传理学,自我介绍三江之子
晚清上海县文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有赞语:“今古兼通陆俨山,农书徐相著朝班。”陆家嘴与徐家汇是最能代表上海形象的两个地名,也是上海最繁华的两个区域。这两个地名分别因上海的两位历史人物而得名,其中一位是明朝著名思想家、理学家陆深(号俨山,1477-1544),另一位重视科技、文化、重视农业发展并主持编纂《农政全书》的徐光启(1562-1633),徐光启位至内阁次辅,故称“徐相”。
作为一名后世怀念的大儒,陆深认为朱熹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把理学推向新的高度。虽然从明代开始,四书五经——理学的知识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但陆深因认为没有人能够达到朱熹的高度,因而忧心忡忡,并感受到身上的重担,他认为自己是“朱熹之后一人”,把自己视为朱熹学说的传承人,在这样的责任下,陆深成为明代江南理学巨儒。
如此一位出身于上海、成长于上海的名绅,一生为患,终生不忘养育自己的上海,陆深无论是在京还是在别处为官期间在自我介绍时,他都会说自己的出生地三江之上,也多次在其诗文中云其祖居在三江之上,其《古诗对联序》即云家在“三江之合流”。三江之上就是上海地区。古代这一地区有三条江:东江、吴淞江、娄江。上海一带由三条江贯穿,三江代表上海。
图片
陆深画像(左)和始皇时期上海三江——东江、娄江、吴淞江环境图
先祖劳役,陆深官拜三品、清廉,祖上三代被封
陆深祖上选择定居浦东固然有历史原因,也是家族的主动选择。历史上,北宋以后,上海的地理位置因水陆交通便利逐渐重要起来。北宋年间,上海设立税收部门——上海务。南宋时期设上海镇,伴随镇的设置其他相关行政部门都出现了。元代发展海上贸易,在上海设市舶司,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元代迁都北京,内陆航运以及远洋贸易更凸显了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元明两朝,海上贸易发达,故史书说“地方之人半是海洋贸易之辈”,多数百姓以出洋贸易为生。明代,朱元璋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国实行卫所制。因首都在南京,洪武时代第一个卫设立在上海金山。上海的地理位置随着水路、航运发展逐渐提升。
选择浦东陆家嘴地区,就陆深家族来说。从源头来看,陆深祖上因天下大乱之际,无意中犯了见死不救之罪被发配赴边疆服劳役。为不连累家族,先祖寻机自杀,留下六女一子。最小的儿子陆德衡成为了社会流浪儿,三十二岁时入赘了上海县做远洋贸易致富的章家。后得岳父资助定居陆家嘴地区,在此地开荒耕种,逐渐繁衍。到陆深时期,陆家嘴周边广袤的土地都属于陆家。陆深的父亲陆平不喜欢读书,但是非常有经商天赋。通过经营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陆平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共有八个儿子,其中陆深最聪明睿智。陆平极重视陆深的学习,聘请名师,为他找伴读。陆深顺利考上地秀才、举人。
陆深家族是上海豪门,他曾撰写祠堂楹联“一方风教仁人礼,三世冰衔学士家”,表示自己的家族在陆家嘴地区受人仰望,要表率周边,家族成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同时,陆深官嘉靖皇帝的经筵讲官,位居三品,陆深祖上三代封如官,陆深为官清廉不贪,故云三世冰衔。“冰衔”,清贵之意。
图片
讲座现场
与王阳明同事,与严嵩同考进士,学生夏言为首辅
出仕、婚姻造就了紧密的利益集团。陆深在仕途上和王阳明、严嵩、夏言、徐阶、顾定芳等历史人物都关系紧密。
陆深考进士时的主试官即座主是状元王华,他是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父亲。在北京期间陆深于翰林院,工作余暇和王阳明一起探讨学问,情同手足。但后来王阳明发配贵州,开讲心学。之后湖南、江西、浙江讲心学,影响与日俱增。但心学很大程度上反理学,因学术观点不同,陆深与王阳明之间开始出现矛盾。陆深坚定地捍卫理学,他不断地致信王阳明,告诫他停止讲学,停止传播心学,称心学是歪门邪道,希望王阳明能够讲正宗理学。但王阳明置之不理,从此两人逐渐分道扬镳。
和陆深同年考中进士的重要人物是严嵩。二人在北京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同年关系。一起探讨学问,赋诗雅集。严嵩因党争被罢归里和回家丁忧,二人未间断书信往来。其中有一次,严嵩在丁忧结束后回京履新职的途中专门绕道陆家嘴看望正居家丁忧的陆深,并和陆深一起坐船拜访长三角一带的朋友。
另有一人是陆深的门生,官至内阁首辅——夏言。陆深和严嵩一同作为会试主考官时,录取夏言。在陆深死后,夏言为他撰写墓志铭。
图片
左为严嵩、右为夏言
同气连枝的利益共同体:与首辅徐阶代代联姻
除交友之外,联姻是望族巩固利益的常用方式。陆深家族与顾氏、徐氏、储氏、梅氏等上海文化家族在京城和江南结成了同气连枝的利益共同体。其中重要的人物是顾定芳和徐阶。
顾定芳是上海大户、顾氏家族的阔公子,在南京考举人时遇到落魄夏言,并资助了原本已经准备打道回府的夏言三百两银子以助他科考。这一次考试夏言中榜,但是顾定芳却落选。顾定芳和陆深是亲表兄弟,顾定芳的母亲是陆深的姑陆素兰,在陆深的成长中陆素兰给予陆深极大的关怀和照顾,这使得陆深与顾定芳感情深厚。顾定芳科考失败,已在京为官的陆深劝说表弟顾定芳,建议他放弃考学之路,改为学医,治病救人。顾定芳听从了陆深的建议,很快成为名医,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
话说一直想报答陆深和顾定芳的夏言,入阁之后,借皇宫再造宫殿需要推荐一名书法家的机会,推荐了顾定芳。使顾定芳以书法名义入京,成为皇宫一支笔。一次嘉靖皇帝因进服丹药、大病不起。宫中御医都不能诊治,最后还是在夏言的推荐下,由顾定芳诊脉施药,嘉靖痊愈。从此顾定芳的身份由书法家变成皇宫御膳房的御医。
另一个与陆深、顾定芳有亲戚关系的是后来接任内阁首辅的徐阶。顾定芳因和夏言的关系亲近,一直想办法推荐徐阶给夏言。他还代徐阶写祝寿诗送给夏言。在夏言乔迁新居前,以徐阶名义给夏言新居购置地毯,严丝合缝得到了夏言的赏识。后来在夏的提拔下,年轻进士徐阶脱颖而出,快速晋升,直至入阁。为感激顾定芳,徐阶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顾定芳的孙子,代代联姻。当然因为各种亲戚关系的紧密联系,徐阶对陆深也充满感激,在陆深的妻子梅夫人去世后,徐阶 亲自给梅夫人撰写墓志铭。
图片
被誉为“陆书难传”的陆深给表哥顾定芳的信札,此为拍卖品
坚持原则,考场不纳富有天才的伶人之后
官场上的陆深,极讲原则。有一次,陆深主持山西乡试。作为钦差陆深不需要亲自阅卷,但可以抽查试卷以检查考试的公正性。在抽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份本不该有的试卷而勃然大怒。原因这份试卷的考生不具备考试资格,他的父亲是山西晋王府的伶人,是贱民,工匠戏子娼妓等职业者属贱民,其子弟被禁止科考, 科举需要良好的出身。
但考官们并非不知道这个情况,相反考官们一致同意让这个伶人之子参加考试。陆深发现后展开调查,在场的所有考官集体解释,这个考生的父亲虽然是伶人,但是考生本身是神童,将来会是国家栋梁之才,甚至山西晋王也出面求情。但陆深依然不为所动,并说“宁可学校缺一人,不可一人污学校”。
陆深错了吗?陆深坚持原则,他为国家选拔人才,按照国家规定选拔人才,只是从人情上来说,山西的考官和晋王并非视国家法律于不顾,只是他们惜才。但陆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他为人为官,极为自律,因而在朝廷严酷的党争中,他能风雨不动,保全自身。在他给儿子陆楫的家信中,不断地强调做人要讲原则、要谦恭、节省。
为观黄浦江修建望江楼,与豫园观涛楼相望
在陆深的墓中出土了很多精美金器、玉器。这些华贵的奢侈品与陆深在北京的宅院有关。陆深是收藏家,他为官所至之处,搜集古器古玩古书,差专人送回陆家嘴俨山园。在北京为官期间也收集了很多书籍、古器。为了放置这些贵重物品,陆深在北京置宅,名曰绿雨楼,位于距离皇宫最近的一条胡同内,这条胡同在元代聚集了很多元代贵族、穆斯林贵族和玉器、金器等工匠。陆深所购置的就是前代元朝一个贵族的一个京城四合院。陆深进行整修扩建,增盖屋舍,修建假山池沼,打造了一个时尚精美的江南小园林。元明易代后,首饰工匠留在京城,这成为陆深众多玉器珠宝的重要来源之一。
陆深在北京的宅子尚且如此,在陆家嘴的房产更是豪华。陆深在陆家嘴园林,名为“后乐园”,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他希望家人后辈秉持好家风,代代传承,成为浦东一带的家族表率。在后乐园中,陆深修建了望江楼,即为观赏黄浦江壮观的汹涌浪潮。今天在上海颇有名气的豫园,其中亦修建有观涛楼,观涛楼是潘氏家族在浦西所建,亦为观赏浦江浪潮,两楼隔江相望,遥遥相对。
建俨山书院收善本孤本,编小说集和书法集
图片
陆深编辑的文言小说集《古今说海》
在陆家嘴的庄园中,陆深修建了俨山书院,修建有江东藏书楼,专门贮藏他一生所藏的宋元古书、古代书画。不少珍贵孤本古籍、善本古籍他专门找苏州刻工进行翻刻。以个人之力搜集天下藏书,尤其是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宋、元板书。为了阅读、传承和保护,陆深亲自编撰《江东藏书目录》,惜乎!藏书楼及藏书目录,连同一生心血所系的俨山园,在陆深过世后遭遇兵火荡然无存。
陆深是著名收藏家,富藏古器。这些古董从陆深的祖父开始收集,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商鼎和钧瓷,为这些古董陆深专门编纂了《古奇器录》。
作为一名学者,陆深还组织亲友编纂了一部《古今说海》,是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在这部典籍中,共收录了宋元明小说135种,是目前研究明清小说的重要资料。《古今说海》与徐光启主持编纂的《农政全书》成为明代上海典籍的双璧。
此外,作为著名书法家,陆深开创了松江书派。当然在松江书派中最具影响的是晚明的董其昌,他的书法登峰造极。陆深传世的书法作品不多,极为珍贵,因此市面上有“董书易购,陆书难传”之说。不仅如此,陆深还编纂了《书辑》一书,记录了从王羲之开始到陆深以前历史上著名书法家手迹。作为同时代人,陆深与著名画家文征明也保持了终生友谊。陆深辞世后,他的墓志铭虽由夏言撰文,文征明书写,然而这部珍贵的《书辑》也未能流传下来,只能在其他书目中窥见其名。
泯灭于历史中的陆氏家族
陆深退休后返回上海,两年之后就过世了。陆深死后两年,他年仅38岁的唯一的儿子陆楫也随之而去。陆楫共生了5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陆深从五服内亲属内挑选过继了一个孙子陆郯。但陆郯尚未长大成人,祖父和父亲都相继过世。由于陆楫没有功名,不久之后,陆家便沦为寻常百姓家。
陆深在京为官时期,江浙一带时常遭遇倭寇侵扰,陆深忧心忡忡,不断地写家信,无数次叮嘱家人尽快在松江府城购置房产以避倭寇。然而灾难仍然不可避免。在陆家搬迁之后,俨山园无人看管,宏大的庄园被损毁,藏品被倭寇洗劫一空。
图片
陆深家族在上海遗留的痕迹,上为万云桥,下为“后乐园”,上面的地址被称为陆家嘴
除了浦东俨山园,陆深在浦西县城亦有宅第,人称学士府。至今仍然能发现一些陆家的痕迹。伴随嘉靖年间日渐频繁的倭患,上海县长希望修筑城墙自防自卫。遂求助陆深,但陆深对于修城墙并无热情。但陆深却在浦西有不少善举,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陆深捐银400两、米1000石修建横跨方浜的万云桥,为行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为纪念他,人们称该桥曰学士桥、陆家石桥,每到中秋佳节,人们在桥上观光赏月,成为上海一景——“石梁夜月”,直到解放后才因城市化建设而拆除。
陆深辞世后,其妻梅夫人积极支持修建城墙,主动捐献了500亩土地和2000两银子,又捐献300两修筑小东门。但这些可能是陆氏家族最后留下的痕迹。虽然陆氏家族仍有传人,旁系子孙也有人才辈出、保护上海的战斗中也能看到陆氏家族的身影。但渐渐地,已淡出历史的舞台。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上海城墙城门皆已拆除,曾商业繁华的小东门早已拆除,今化为小东门广场和小东门地铁站,与陆家嘴站一样,成为永恒的城市记忆。
  作者:童毅影
文:童毅影图:主讲者提供编辑:李念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