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煎堆”能补天?在南安,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这个特别习俗!

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
我们都知道,
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但是,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除了这些,
在南安不少地方,
端午节还有一个
特别的习俗——煎麦堆,
你听过吗?
图片
昨日,在南安市英都镇,民俗专家廖榕光的家里就在制作这道端午节美食。“每年‘五月节’,我们家除了包粽子,一定会煎麦堆,孩子们都很爱吃。”当天,记者到访时,只见廖榕光的妻子洪月治已经在灶台前忙碌,厨房里香气四溢。
图片
图片
图片
82岁的洪月治煎起麦堆来动作娴熟。她告诉记者,煎麦堆的做法十分简单,只要加入适当比例的麦粉和面粉,加上爆香的猪肉、切碎的葱花和韭菜等,搅拌成糊状,再将锅烧热、加少许油,用汤勺舀适量的面糊轻轻放至锅内,摊成圆饼状,慢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王月治介绍,麦堆可甜可咸,甜口的可以用捣碎的花生米或黑芝麻熬糖做成,并加以适量的蒜蓉,香甜可口;而咸口的麦堆则可以加入韭菜、虾皮、海蛎、肉丝等,丰俭由人。
图片
“来!试看看,一定要趁热吃……”几句话功夫,一块块麦堆就出锅了,咬上一口顿觉外酥里嫩、表皮香脆,内里既有麦粉、面粉的软糯,又有韭菜、葱花、肉丝交杂在一起的香气。
廖榕光笑着告诉记者,在以前,要吃上这一口麦堆可不容易。在他的记忆里,生活较好的人家有做粽子,贫困人家就是煎麦堆。那时候,大家住在古厝里,共用一口石磨,家家户户都要煎麦堆,得提前一天将小麦磨成粉。“当时家庭生活拮据,对幼时的我来说,麦堆就跟零食一样,每年‘五月节’当天,我们就围在柴火灶前,焦急地等啊等,就等着热乎的麦堆出锅,一饱口福。”
其实,端午煎麦堆这一习俗相传已久。“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就有详细记载:端阳,龙舟竞渡;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贴;小儿以五色丝系臂,曰长命缕,又以通草象虎及诸毒物插之;饮雄黄酒且喷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儿则擦其鼻,作粽相馈遗,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谓之堆。”廖榕光介绍。
“从史料上就可得知,除了插艾草、做粽子、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等,端午的习俗还有煎堆。”廖榕光告诉记者,其实,煎麦堆还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煎堆补天”。
而这一习俗,在有着“金英之称”的英都尤为盛行。“英都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被誉为南安的‘粮仓’,所以庄稼特别多。但俗话说‘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每年端午节前后正值梅雨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天破了洞’,导致病虫害频发、田地收成不佳等,因此,效仿‘女娲补天’的方式,像女娲补天一样,东家一块、西家一块,在端午当天煎麦堆用以敬奉,意在堵住雨水、把天补好,祈求风和日丽、让田地里的庄稼有个好收成。”廖榕光解释。
图片
除了煎麦堆之外,在英都镇,端午节还有“做田敬”“送蚊尫”的民俗。“做田敬”就是在“五月节”这天,到自己的每块耕地里插上小竹竿,竹竿上劈个叉,夹着黄色的“纸钱”,给田头的土地神供麦堆烧香。而“送蚊尫”则带有游戏性质,通常由小孩子来做,大家举着麦草扎成的火把,里面夹带着麦堆,一边念着朗朗上口的歌诀:“送蚊虫,送去溪埔吃树花,咬树丛,唔通(不要)飞入阮厝来咬人”,意为把蚊虫送出我们居住的村庄,不再受蚊虫侵扰。
“无论是煎麦堆、‘做田敬’,还是‘送蚊尫’,都和农业生产、人类健康有关,寄托了人们防病去灾、希望种植的农作物不受虫害侵扰的朴素愿望,体现了闽南山区独特的农耕文化。”作为民俗专家,廖榕光不仅记录这些习俗,还开展端午节主题讲座。他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THE END
记者: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柯琳琳 廖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