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考生作文题该如何着笔?六神磊磊等大咖这样说:AI之解有涯 求知之问无涯

作文题
今年,广东省所使用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如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6月7日,2024年高考首日,万众瞩目的语文作文题目新鲜出炉。羊城晚报第一时间邀请大咖点评高考作文题。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图片/受访者提供
图片
人工智能并非万能,有待解决的问题始终无限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工智能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喜悦和恐慌。
人类在无力与有力、无能与可能、有限与无限之间,需要重新寻觅和确定自己的位置。但“人工智能”的前缀是“人工”,这多少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操控性始终在离合之间。借助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越人类的部分活动,包括部分智力活动。如人工智能在具备相关素材之后,就可以写出一种有模有样的诗歌,这令不少诗人感到恐慌。但模式化诗歌的缺陷是天然存在的,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取代李白与杜甫,这就是个性的力量,这就是作为人类自信的底蕴所在,这也是“智能”前之所以要前缀“人工”二字的原因所在。
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无法回避,但也不必恐慌。这世界的主人永远是人类,人工智能说到底,体现的是人类的尊严。
考题给的材料文字充满着弹性,如说“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就意味着许多的问题,人工智能还是无能为力、望而却步的,而这种“得到答案”的快速,终究是人类赋予的功能。“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句话也充满着迷惑性,要注意不能被“带节奏”,而是要自出判断。
常规的问题、普适性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确实变少了。但人类的特点就在于永远在思考,永远在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永远在提出问题,所以问题不可能越来越少,而只可能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人工赋予的智能没有止境,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才是无限的。
“智能”终究体现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继续生存,智能才能不断拓展。没有人类,何来智能?为人工智能送去的掌声是一时的,为人类智慧送去的掌声是千古的。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图片
不一味依赖AI求解,时代青年应“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
胡伟(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中心主任)
这次作文题让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考生要关注科技的最新进展,了解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新挑战,并有自己对科学发展的见解。
题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关注媒介素养,注重考教衔接。与教材中跨媒介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相关。
二是秉承了去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极简的方式,在审题上降低难度。
三是从思辨性思维的考查方向入手,重视对学生思辨思维的考查。在写作上强调言之有理,引导学生做有思想的新时代青年。
四是与当下网络时代、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写作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引导学生做胸中有天下的新时代青年。
同学们写议论文时要论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鲜,论证逻辑清晰。要思考题目中“问题”的本质,对“问题”的回答只需简单的查询,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创新?
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中,我们要提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知识有深度与广度,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还要深入探究问题。技术的进步可能产生一些新问题,如加剧数字鸿沟,出现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同学们可以思考未来技术可能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准备迎接这些变化。
“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一方面说明数字化时代下急剧的变化催生了大量新问题、新矛盾,另一方面说明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我们等待答案的时间更短。但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最优?这需要我们发挥判断力、洞察力、决断力,对信息和观点加以理解、分析、综合,再得出符合实际情况、有效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能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
同时,时代持续发展,社会需要进步,客观上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不能期待问题越来越少,原地“躺平”,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应该“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国家贡献聪明才智。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图片
科技进步只会激发好奇,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谱写
六神磊磊(作家,著名自媒体人)
题目很贴合时事,但是不太关注科技新闻的同学可能会受点影响。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题目关键句。这看似开放式提问,其实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基本上你不大可能回答“是”,那样风险很大,也不好把握。现在最通行的立场是:人工智能是挑战,但人类的创意无可替代。不流行长AI志气灭人类威风。所以,不要花费时间去选择立场,不要轻易去挑战判卷老师的认知。与其在立场上求新,不如在表达上求新。
写作时不妨扣住“问题”这个词,把它的内涵挖掘、延展一下,往好了去解释,别真的去聊人类以后会遇到什么新问题,而是展开更为积极的想象。例如,可以说“问题”其实代表好奇心,代表人类的思考,代表我们探索未知的精神,进一步叩问世界秘密的动力和激情。
怎么在表达上求新呢,可以运用诗词。你可以说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提出问题去了解世界,“问渠哪得清如许”“江畔何人初见月”,都是人类对世界、时空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云云。今后哪怕人工智能继续飞速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只会进一步激发好奇,让我们去探索更大的问题。加一点诗意的:过去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成了常识,不再新鲜,但是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谱写。
总之别去跳坑,自己铺条平坦的路走。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片
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引发现代性焦虑
苏琼(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甲辰龙年ChatGPT等大模型快速发展的消息弥漫,技术进步给世人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然而,文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在“困难”地享受“益处”的同时,更能体验到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性焦虑。这个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对人文科学与文科生算不上友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应对使用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时的挫败感、乏力感与孤独感。网络世界贩卖焦虑赚取流量的流言,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先进”技术与智能机器人可能在战争中发挥的“优势”,及其可能给危机四伏的当下世界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都会给渴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焦虑。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