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强劲的粟裕华中野战军,为什么守不住两淮?

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苏中地区的七战七捷,是“战神”粟裕的封神之作。
粟裕以3万机动兵力和黄埔一期的李默庵12万人周旋,最终歼敌5.3万多人,是我军运动战和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甚至有网友认为,如果粟裕指挥5万多中原军区部队,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中原突围,更不用舍弃中原解放区。
但是,七战七捷后仅仅1个多月,淮阴、淮安就被敌人攻陷。
为什么意气风发的粟裕和华中野战军,也没能守住两淮?
图片
【粟裕】
中原突围后,主席决策各大解放区发起全面反击。
主席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和南京彻底决裂,东北民主联军,华北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山东和华中野战军,都被赋予战略反击和外线出击作战任务。
按照主席的思路,南线战场晋冀鲁豫的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山东野战军的陈毅主力出徐州、蚌埠,华中野战军粟裕主力则西进与陈毅配合,调动敌人进而歼灭之。
对于延安“出击外线”的指示,陈毅和粟裕的反应截然不同:
陈毅举双手赞成,并率领山野主力5万大军迅速南下徐州地区;而粟裕则非常谨慎,力主留在苏中根据地内线大量歼敌,等有合适的机会再转到外线配合陈毅部作战。
主席和延安再三斟酌以后,同意了粟裕内线歼敌的意见。
在我军七大战略区中,率先打响反击战的是粟裕。客观上,敌军率先进攻也让苏中成为争夺的焦点地区。1946年6月下旬,徐州薛岳集中50多个旅,进攻苏中、淮南、淮北和鲁南解放区。6月24日,薛岳密令常州李默庵7月15日进攻苏中。
图片
【李默庵回忆录】
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
早在1935年,李默庵就凭借北伐的突出表现,和胡宗南、李延年一起,成为黄埔生最早的3位中将。然而,李默庵不幸遇到了粟裕。7月初,借助苦心经营的顶级情报部队“四中队”,粟裕已经基本摸清了李默庵的部署。
李默庵计划,用三路大军15个师12万人合围苏中:
整7、28、48、57、69师,自徐州、蚌埠向淮阴进攻。
整21、25、49、83、65、69师,自南通、扬州向着淮安、盐城进攻。
整5、74师58旅,自六合、来安向着淮安进攻。
粟裕只有3万机动兵力,敌我兵力四比一。研究敌军动态后,决心主动出击。
首战泰兴、宣家堡,歼灭孤立之敌李天霞83师3000余人;
次战如皋以南,再次歼灭王铁汉49师等部万余人;
三战海岸,管文蔚7纵借助水网和工事运动防御,歼敌3000多人。
三战三捷后,粟裕利用俘虏补充部队,总结短板以利再战。
图片
【陈毅】
就在粟裕辗转腾挪时,西线淮南却遇到了大麻烦。
敌整5师、整74师、整172师向天长、盱眙进军,企图消灭淮南3分区,从南面威胁淮安、淮阴。淮北方向,敌军5个师从徐州、夹沟、固镇三路东进,妄图配合苏中敌军占领两淮,进而切断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各个击破。
此时,陈毅和山野主力忙于保卫临沂,而粟裕和华中野战军也是自顾不暇。仅有3个旅8个团的淮南3分区,自身战斗力和装备都不算很强,保卫战的形势非常严峻。
进攻淮南解放区的,是黄埔二期生邱清泉的整5师。
淮南我军周骏鸣、萧望东手头只有成钧5旅、陈庆先6旅、罗占云淮南独立旅8个团队,总数不过3万人。面对敌军两大御林军之一的整5师,防御压力可想而知。
在敌人的步步紧逼之下,谭震林只好留下1个团与地方武装打游击,极度疲劳的淮南军区主力则撤退到淮阴、宝应地区,坚守了半个多月的淮南解放区宣告失陷。
淮南失守,除了敌强我弱,也有战术方面的问题。
我军还不适应运动战、歼灭战,还存在与解放区共存亡的思想,不懂得大踏步进退,跟着敌军的脚步走,没有像苏中的粟裕那样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对和平存在幻想,战争动员不充分,协同差,后勤保障问题多。
图片
淮南一丢失,整5师和整74师对两淮形成夹攻之势。
我军三线作战,陈毅有韦国清2纵、谭希林7师、何以祥8师,还有先期到达雎宁保卫淮北的华中野战军9纵,共5万人。比起鲁南、苏中来说,已经是最强大的了。
就在粟裕连战连捷的时候,陈毅、宋时轮也在朝阳集地区歼灭了孤立突出的敌92旅、60旅一部5000余人。南下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山野的士气。
陈毅、宋时轮发现桂军4个团分守四地,其中172师2个团在泗县较为突出,遂决定调集主力19个团打泗县,尔后再向徐州攻击。华中军区和粟裕先后来电,都未引起重视。
主席发电提醒: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不要过于急躁。
此时正值雨季,泗县一片汪洋部队行进艰难。手榴弹遭水湿了不能用,部队疲劳病员增多。尤其是攻坚利器大炮根本没法运送到城下,因此,主攻的8师、9纵和2纵损失不小。
而桂系都是老兵,营、连长多黄埔生,技战术素养很高,给我军造成很大杀伤,其中何以祥、丁秋生8师伤亡2700多人。9纵、2纵被大水阻隔,无法投入更多兵力增援。
图片
【王必成】
泗县攻坚失利,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敌军乘势进攻淮北解放区,苏中的粟裕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如黄、七战邵乔,分身乏术。而陈毅和山野岁驰援淮阴迟疑不决,错失了保卫两淮的大好机会。
整74师进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时,负责防守的是6师。
但是,我军最高指挥官是谭震林,张灵甫声东击西成功突破我军三道防线,谭震林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没有挡住整74师的攻击。张灵甫亲临一线,假口令诈开淮阴南门,王必成在敌军的内外夹击下几次法鸡无果,最终被迫撤出淮阴。
74师继续追击,2天后又进占淮安,至此,两淮失守。
两淮失守,主要还是山野、华中各自为战,没有集中兵力。其次情报不准确不全面,对敌军主攻、佯攻没搞清楚,造成步步被动。再次山东与华中野战军仅有战略配合,没有紧密的隶属关系,还要华东局、华中分局、延安从中协调。
放弃两淮,有利于我军战略区取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图片
更重要的是,主席看到了山野和华中野战军的问题所在,强强联合后陈毅、粟裕分工明确。而经过解放者初期的磨合以后,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才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粟裕在军事上执掌华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辩证地说,两淮失守反而让我军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
参考资料:
1、《解放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