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2天消灭印军8900人,为何突然撤军?毛主席战前一句话点明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在青藏高原和印军作战32天,歼敌8900多人,俘虏4000多人,打得正尽兴,为何突然撤军了?
一、解放军作战32天,把印军打惨了
20世纪50年代,因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在西藏地区一直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正是因为当初的这件事,造成了后来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1953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中印边境习惯线)南面领土,共计9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54年开始,中国与印度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数次交涉无果,印度在期间多次打死打伤解放军边防战士,后来干脆在藏南地区建立了军事据点。
1959年,解放军平定西藏叛乱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被中国拒绝。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向中国政府挑衅。
图片
1962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和国民党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反华大合唱”,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有机可乘,便迅速命令印军在中印西段边境设立了43个据点,见我方尚未派兵反击,尼赫鲁还公开下令“要把中国边防部队从中国的领土上‘清除掉’”。
1962年10月1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随后我军开始往边境调集部队,印度方面可能是被我方的阵仗给吓到了,于1962年10月20日率先向解放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我方随之进行反击。经过32天的战斗,解放军共歼灭印军8900多人。
在这场战斗中,印军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直接被歼灭,印军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被打的也只剩下几个人了,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虽为被全歼,但也损失了一部分兵力。印军有3968人被俘虏,其中包括校官26人、尉官29人。
按理来说,战果显著,解放军应该乘胜追击才对。但是,1962年11月21日,中央军委却突然宣布全面撤军。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谈细点原因有三,其实就一个核心因素,国家实力不够强大!
图片
二、无奈撤军
第一,后勤供给困难
当时中印双方的参战部队在总人数上相差并不大,但是由于解放军在重点攻击地段集中兵力,形成了局部优势,所以在战斗中相对比较容易。中印边界的东、中、西三段都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东段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展开几个建制师部队。
西段的情况就差很多了,属于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当时解放军作战前沿距离印度北部铁路网终端不过一百到几百千米,但是距离当时的铁路网终端却有两三千千米。和印军相比,我军后勤供给难度相对较大。
不仅如此,因中印双方交火范围主要在交界地区,也就是我国西藏边境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战斗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雨雪集中,且交通不便。单从气候上来看,当时解放军如果继续和印军在战场上进行僵持的话,战线将会继续延长,作战部队容易遇到冬季大雪。
当时在西藏边境地区作战的装备给养和石油制品,全部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四川等内陆地区。
不论是从内地到西藏的公路,还是进藏后通向中印战场的公路,大都需要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如果遇到雪季,公路随时可能封闭,解放军后勤部队的物资运输线很难得到持久保障。
仅靠牦牛和老百姓双脚维持的后勤支援远无法满足战争最前线的物资供应。所以中中央军委选择在雪季来临前撤军,很好的避免了在雪季进行全面作战,减少了部队损失。
图片
在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时候,为限制作战规模尽量不动用空军部队。为了防止动用空军部队后可能会对印度造成恐慌,我军后勤供给在32天的战斗中一直使用汽车运输。通过车辆运输物资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根据资料记载,由于运输距离过长,路况较差,再加上氧气低、沸点低等多种原因,导致运输损耗较高。运送到西藏的每两车油,就要消耗一辆相同的油罐车运的油。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
1951年至1961年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苏联也在这时期和中国“翻脸”,要求中国偿还债务,单方面废除了中苏两国签订的各项协议,撤走了中国的苏联专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此状态下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所以从客观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并不适合长期卷在局部冲突之中,避免消耗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持久战。
印军在战斗中动用了直升机、运输机、进口山地车,还有一定数量的坦克参加作战,但是解放军在战斗中主要使用的武器就是普通步兵装备和队属轻便火炮。
初战克节朗河时,解放军集中十几门120毫米迫击炮和技师们轻便的无后坐力火炮、82毫米迫击炮,掩护步兵成功实施正面突破。虽装备较差,但当时在这场战斗中印军空投下来的装备更差劲,无力抵挡我军进攻。
当然了,我军也不是故意放着好装备不用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限制战斗规模,另一方面就是受到后勤供给的限制。坦克、火炮等武器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射击都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弹药和石油制品,且不说后勤部队能不能保障弹药供给,只是把这些“大家伙”运上青藏高原就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后期一旦进入持久作战,印度有可能动用在北印度时刻待命的800架飞机,到那时候我军就不得不动用这些重武器了。中印边境多数地段山高路狭,解放军参战部队只能随身携带枪支、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及少量迫击炮,弹药靠人背肩扛,也很难多带。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军尽量避免和印军过多纠缠。
图片
第二,美苏的压力和中国的核计划
毛主席在中印边境冲突的战前军事会议上曾经说过:
“中印开战,美苏自不必说,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在印度一边,我们是有点孤立了”。
这句话后来也一语成谶,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美国肯尼迪政府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压制,苏联也和中国“翻脸”,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很艰难。
这个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正在面临着新的选择。在1962年中印冲突爆发之前,中国和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很僵。美国不仅完全支持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还积极斡旋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企图帮助印度减轻在中印边境西线战场的压力。
另外,美国对印度进行经济、军事方面的相关援助,与北约成员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给印度东北边境特区协助空运自动化武器及弹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中国继续和印度冲突下去,无疑是打美国的脸。况且当时我方进行自卫反击的目的已经达成,没有必要再做一些无谓的牺牲,不如给美国一个台阶下。
任何战争都是受其国防战略制约和指导的,当时中国的核计划正在执行当中。美国本就对中国从事核研究表示不满,所以当时美国才会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选择在此时息事宁人,我们的做法是以退为进。当时印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尼赫鲁向白宫方面两次求援尚未得到回应。中国在此时选择退兵,无疑也是给美国一个台阶下,能够缓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局势。
同时,当时中国因和苏联交恶,对于苏联的态度也不完全了解,一旦中国继续向印度国内追击的话,我们无法确定苏联不会突然发动袭击或者支援印度。贸然继续进行战争,将会让整场战争失去可控制性。
图片
第三,打破封锁走向世界的战略需要
1962年,解放军在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全部侵略据点,并追击印军至传统习惯线后,在印军无险可依,尚可继续扩大战果的情况下,下达了收兵命令。当时这一做法令很多人不解,其实,从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和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非常合理的。
20实际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由于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的。但是中国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遏制和封锁,以及来自苏联方面的压力。中国需要进一步树立自己独立的外交理念,借此扩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这一点在解放军和印军作战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在进行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部署时,中共中央就要求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考虑到战争的影响。中国边防部队把侵略者从其侵占的国土上赶出,适时收兵,便是着眼于军事与政治的双重考虑。
正如毛主席所说这次反击战“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通过这场战争,展现和宣传了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理念,让更多国家真正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但又不容许别人侵犯主权的国家。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扭转国际上的舆论方向,还可以帮中国收获更多的朋友。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这一点考虑是很有必要的。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结束,1964年中法建交。
从整体上来看,适时撤军停战对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