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后 中华白海豚“小墩墩”围着研究人员的船游了一小时

广西钦州三娘湾,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这里生活着300只左右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其中,一头名为“钦钦”的白海豚,在受伤极其严重的情况下,不仅顽强生活了几十年,还孕育了多只海豚宝宝。近日,“钦钦”不幸去世,它最小的孩子“小墩墩”还不足三岁,成为科研工作者时时挂念的对象。
最近一次见到“小墩墩”,是在发现“钦钦”尸体的十天以前。根据推测,当时“小墩墩”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妈妈。
图片
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 赵一:我们出海的话,小海豚有的时候会到我们的船边玩一下,不会老围着这个船玩。但那天“小墩墩”就在我们的周围,游了至少一个多小时不离开。
图片
 此后每次出海,研究人员都惦念着“小墩墩”。如今,两岁多的“小墩墩”与自己的姐姐生活在一起。这次出海,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没有见到“小墩墩”的身影,但遇到了另外六只白海豚,其中有“五嫂”。
图片
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 潘岳:这个叫“五嫂”,它身上有一个“5”,身体左侧背鳍下面花纹的形状,像阿拉伯数字的“5”,它是母的,我们就叫“五嫂”。
478万张直拍 给中华白海豚作“小传”
研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20年,赵一和潘岳夫妇从只能拍到海水和海豚模糊的身影,到练就抓拍本领,渐渐拥有自己的船、自己的团队,他们建立的中华白海豚资料档案日益庞大,每天为了这些“海上大熊猫”累并快乐着。
只要天气好,赵一和潘岳就会出海,这是他们多年以来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常态。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出海1734次,积累中华白海豚资料照片478万张,记录中华白海豚出没点位6439个。
图片
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 潘岳:我们对每个个体,每年都要做照片识别和分析。大概前年分析了40万张照片,去年分析了50万张照片,分析完了对这个地方的种群的每个个体都能叫出名字来了。
辨认海豚是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基本功之一。认海豚不能看脸,也不能看眼睛,要看身上的斑点和缺刻、背鳍的形状。
出海观测时,研究人员会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水深、GPS数据点位、观测到的白海豚数量及外形特征等数据。返航后,他们第一时间将最新资料导入电脑,对拍到的白海豚个体进行逐一识别、存档。
图片
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 潘岳:我们用一个算法叫做标记重捕法,来统计每一次出海看到的不在标记个体里的那些个体数,通过算这两个数的比例就可以估算这个种群的大概的大小。但前提必须是,标记个体发现到一定程度,不再往上增长或有巨大变化的时候,模型才有效。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