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医生提醒:粽子虽有“高中(粽)”美誉,考生浅尝即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曹涵涓 陈思雨)今年高考恰逢端午期间。考生吃粽子,民间有“高中(粽)”的美誉,家长为给考生讨个好彩头,就给孩子吃粽子。高考第二天,有考点医疗服务人员反映,考生有出现肠胃不消化、头昏头沉的现象,问其原因是粽子食用过量。记者采访湖南省胸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技师张胜康时,他表示,考生在高考期间不建议食用太多粽子。
“粽子难以消化”原因有四方面
  张胜康介绍,目前市面上的粽子,有蜜枣粽、榴莲粽、咸蛋黄肉粽、麻辣小龙虾粽……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大部分属于“三高”(高油、高糖、高血糖生成指数)粽子。
  粽子多以糯米为主要原材料,糯米营养价值高,每100克中含有7.8克蛋白质,78.3克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钙、钾、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等,具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的作用。肉类、蛋黄、豆沙等馅料还可以增加蛋白质、脂肪和铁的含量,添加蜜枣、桂圆等果干可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
  然而,“粽子难以消化”的确存在,其原因主要有:
  食用过量,粽子中的糯米对饱腹感有延迟性,一般餐后30分钟才达到饱腹感的高峰,很多人一次吃好几个,吃完后就撑得难受;
  脂肪含量高,五花肉、蛋黄等馅料都是高热量高油脂的食材,油脂越高越难消化;
  食用凉粽,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在热的状态下容易糊化吸收,但是冷却后,黏性增大,增加消化负担;
  咀嚼不充分,糯米黏性的口感容易导致咀嚼不充分,影响消化。
  因此,食用粽子不宜贪多,尤其是肉类、咸蛋黄等咸粽,糯米粽子应当趁热食用,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等反应。
考生过量吃,造成消化负担大脑供血减少
  不建议考生食用太多粽子原因是,食用过量会给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大脑血液供血减少,反而影响复习和考试。尤其是早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比白天慢,此时进食大量粽子,容易引起积滞,加重胃肠道负担。
  过量食用粽子,会造成胃酸过多、腹胀和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因此,每次食用不要超过一个,一天不超过3个,消化功能差的更要减量食用,浅尝即止。
  张胜康表示,有些人不适合吃粽子。如心血管病患者,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糯米的血糖生糖指数(GI)值为87,属于高生糖指数食物;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老人和儿童,如果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部分人如果实在喜欢吃粽子,可合理地搭配蔬菜、水果、陈皮或凉拌菜之类的来吃,以保护肠胃、促进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