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陵:数字化传播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6月7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由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羊城晚报文旅智库、羊城晚报东莞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的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活动在东莞举行。多名知名文化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开展交流分享,为助力东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言献策。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在媒体从业多年,一路见证了东莞的变迁发展,对东莞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底蕴了解颇深。东莞从虎门太平手袋厂开始传统制造业的起步,到成为如今的“中国潮流之都”,用制造传播潮流生活美学,东莞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图片
在现场,刘海陵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东莞正在积极打造的“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这一城市产业IP提出新看法。“河南开封历史厚重繁荣,通过上海世博会上一幅动态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惊艳亮相,让大家记住了这座城市。”刘海陵认为,数字技术对于历史文化传播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他看来,数字化传播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通过网络传播带火的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的案例足以证明这一点。东莞制造业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好“传播”这个新质生产力,赋能“百千万工程”。
策划、统筹 | 记者 余宝珠
文|记者 石梦卓
图|记者 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