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拼音才教一个月,为什么这个知识点却贯穿整个学生生涯?

这些年,教育的问题确实太多了,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比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教育部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也不允许培训机构开设这样的班,提倡让孩子们零基础上一年级,但奇怪的是,一年级老师只教了一个月就把拼音教完了,很多孩子都是一知半解,完全不懂。但更令家长不解的是,关于拼音的知识却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几乎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每次语文考试第一大题都是看拼音写词语。
家长们不解:既然拼音这么重要,为什么教材不多安排点时间让孩子们把拼音学扎实呢?就不能一个学期只学拼音吗?
图片
其实现在的教材之所以这么安排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拼音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还会学到,所以专家认为一年级不需要学的太扎实,安排的课时不多。
本人70后,清楚的记得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几乎都在学拼音,拼音整整学了一个学期。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确实学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一个月左右。
为什么这么安排?因为在专家看来,拼音以后要经常用到,还会继续学习,可以边学习边巩固,所以一年级也不需要学的太扎实,只要先认识基本的音节,能认读即可。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边学边用,自然就熟练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安排也不是没有道理。拼音的学习几乎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每次语文考试第一大题几乎都是看拼音写词语。就算孩子们一年级没学会,等到了高年级自然就会了,毕竟每天都会用到,孩子们每天都会学习。
图片
第二:现在的一年级语文主张让孩子们尽快的认字,开始阅读,所以识字量很大,内容较多,学生学起来确实很吃力。
以前的语文要求孩子们先学拼音,再认字。但是现在不同,要求孩子们先认字,再学拼音。看看一年级的教材就知道了,第一单元不是拼音,而是课文。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和现在的语文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语文改革要求孩子们要大量的阅读,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入阅读状态。所以教材安排的识字量都很大,每课差不多有20多个生字,有些只要求认读,有些还必须会写。这样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尽快的多识字,开始自主阅读。
这样的愿望是好的,但确实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首先是拼音的学习负担,老师教的太快,很多孩子根本掌握不了;其次是认字量太大,很多孩子根本学不会。所以改革之后,很多家长都反映语文太难学了,超出了孩子们的认知。
图片
拼音其实只是识字工具,个人看来,考试不应该出现太多考察拼音的题。
之所以学习拼音,是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认字,所以拼音的最大作用其实就是识字,就是一个认字工具而已。但是这些年,语文考试里面关于拼音的考察真的太多了。
看看我们的语文试卷,关于拼音的题最少也有十分左右,有看拼音写词语,有多音词考察等等。很多孩子因为一年级拼音学的不扎实,导致总在这些题上失分。既然对拼音的要求这么高,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在一年级打好基础呢?如果仅仅是识字工具,又为什么要年年考察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图片
写在最后:
现在的教材明显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一边让孩子们零基础上一年级,一边又提高难度,难道孩子们都是天才,随便学学都能学会?看看一年级的教材,孩子们刚学拼音刚认字,就让他们写看图写话,做阅读理解,这不是拔苗助长吗?除了打击孩子们的信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