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耕海牧渔 看海水养殖如何向深远海探索?

全文6299字,阅读约需1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深远海养殖成为可持续的海洋水产品生产模式。

02中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正在加快形成和发展,大型养殖工船、大型深海网箱和深海养殖综合平台逐步搭建。

03为此,湛江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正在重点围绕深远海适养品种,加强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

04同时,湛江正在加快海产品高值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打造全产业链条。

05随着设施装备水平、配套养殖技术、政策支持保障的不断提高,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从渔排到深水网箱、养殖工船,海水养殖逐步走向深远海。深远海养殖,竞争力在哪里?建设海洋牧场,看传统的养殖业如何生发新质生产力。
“向海求索” 不断探索海水养殖的“中国方案”
小梁是湛江市雷州半岛人,从小在海边长大。三十多年前,她的父亲就开始在流沙湾的海边养鱼。
图片
2019年,小梁返乡创业,决定扩大海水养殖规模。从湛江雷州半岛西侧的流沙港乘快艇出海,沿途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各类养殖浮排,继续往深处开,可以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圆形塑料浮圈,塑料浮圈下挂着渔网。小梁告诉我们,从2000年左右开始,湛江当地的渔民开始尝试使用这种重力式深水网箱进行海水养殖。
图片
如果说,渔排是人类“向海求索”的初代尝试,那么重力式网箱则是第二代海洋养殖装置。相对于近岸的传统渔排,重力式网箱的结构更稳固、材料更先进,可以在离岸较远的近海区域进行养殖。一个周长90米的重力式网箱,通常就能养7万至10万斤鱼。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拥有2.0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1195.26公里的海岸线,是广东省海域最辽阔、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广的海洋大市。湛江市的海水养殖产业也一直走在广东省前列。2023年湛江水产养殖面积约117.5万亩,渔业总产量约128.5万吨,渔业产值约290.2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20多年居广东省首位。
图片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莫植贵:湛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常年平均温度是23.5℃,海水盐度是千分之五到千分之三十左右,非常适合鱼类生长,是一个天然的渔场,湛江在海水养殖方面发展比较早。
目前在湛江附近的海域,共有3500多个重力式网箱在进行海水养殖,湛江也是全国使用重力式网箱进行海水养殖数量最多的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海洋水产品生产模式,深远海养殖为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
图片
2013年,国务院明确海洋渔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提出“发展海洋牧场”。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对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湛江湾实验室海工装备中心博士 郑荣才:海洋牧场现在大概可以分成这几类,一种放养型的:找一片海域,放一些人工鱼礁。我们做的叫装备型的海洋牧场,把大型的装备放到某一片海域来牧养。跟在草原上养羊一样,可以是一个放养型的,也可以是圈一片地把它圈起来的,离海10公里以上或者水深超过20米以上就可以叫深远海。
目前我国海上养殖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近岸有限的养殖资源使得养殖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养殖密度过大也导致了近海生态环境承载力持续降低。
图片
湛江湾实验室海工装备中心博士 郑荣才:近海由于近些年的养殖发展,密度越来越高,水质就富营养化,所以污染就比较大。另外,鱼的品质可能就下降了,所以我们要走向深远海,充分利用深远海的优质水质。
深远海养殖布设海域水质更优、流速更快、海域生态容量更大,鱼类在天然的环境里生长,发病少用药少,但是海上养殖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个“看天吃饭”的行当。相对于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受自然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更大。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对当地的海上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们而言,他们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就是频繁来袭的台风。小梁至今记得,就是2007年那场台风,让她父亲的渔排遭受了重大损失。
广东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也在水产养殖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2020年,刘定投资了60个重力式网箱,但是当年的一场台风使得10多万斤金鲳鱼和15000尾军曹鱼破网逃逸到海洋中。
图片
养殖走向深远海,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海洋环境。建设海上牧场、构建“蓝色粮仓”,要保障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需要运用新的技术和装备来支撑海水养殖走向深远海,同时也意味着海水养殖方式的转型升级。
图片
湛江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春文:原来传统的网箱抗风浪能力比较差,不敢走到深远海去,那边风大浪大。大家都在摸索中,还没有很完美的养殖模式,该怎么去养、养什么鱼。
湛江湾实验室是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省实验室和区域重大创新平台,聚焦海洋科技的攻关以及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体系的搭建,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挪威、瑞典、美国等渔业发达的国家就开始尝试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但是由于深远海养殖是一个严重受到海洋风浪环境影响的产业,迄今为止,发展深远海养殖一直是世界难题。目前,挪威在发展深远海养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发展的是养殖工船和大型深水网箱技术。
图片
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正在加快形成和发展,也开始建造大型养殖工船、大型深海网箱和 深海养殖综合平台,装备的技术水平也逐步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是,跟挪威等国不同,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多样。每年频繁来袭的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远海养殖的道路上,我国必须拿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渔以种为先 深远海养殖怎么养?养什么?
刘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从淡水养殖到海水养殖,刘定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海水养殖由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是必然趋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增大养殖产量,走向深远海是未来的方向。
图片
广东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定:我们毕竟是从种苗到饲料到养殖,感觉深远海养殖是对的。从生态、食品安全、能耗、人工,这些比陆地好很多。因为我们在陆地养殖过了,就知道到海里面来省掉那么多事情,只不过那是一次性设备投资重一些。
2020年的那场台风给刘定的企业造成了超过1000万元的损失。台风过后,刘定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能够让养殖更加安全。而要将近海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必须投资更先进的设备去解决传统网箱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的问题。
2022年3月,湛江雷州半岛首个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海威1号”正式下水。
图片
安全性、稳定性高且成本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刘定在与设计单位讨论研究深远海养殖装备方案时最关心的问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实际的产业需求结合,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发的湛江市第一个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1号”位于离岸7海里(约14公里)处,是箱型结构和桁架式结构的混合体,属于装备型的海洋牧场。
由于深海水流速度快,养殖鱼类运动量大,和传统近海网箱饲养的相比,深远海养殖平台中养出的鱼品质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但是深远海养殖还有一个风险之是水产的“出逃”。养殖网衣一旦破损,几十万斤鱼可能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片
“海威1号”通过刚性框架与柔性网衣有限弹性过度的方法来避免网衣摩擦产生破网、鱼群擦伤等事故。
图片
湛江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春文:渔网追求的一个就是强度,另外一个是柔软。还有稳定性和耐厚性,能够长时间在外面暴晒不容易老化。超高分子材料比传统的涤纶、尼龙、聚乙烯要好很多,现在超高分子材料我们通常用在渔业上的强度,就比我们以前的要高5倍,做成产品以后受了外力不容易变形。
下水两个月之后,“海威1号”第一次直面台风的考验。
“海威1号”是刘定走向深远海的第一次尝试。“海威1号”作为海上的物资中转枢纽和工人休息区与周边的重力式网箱形成了“1+N”的布局模式。有了这个新的养殖平台,工人们工作往返的时间、经济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升。
图片
李荣柯今年25岁,平时,他和另外7个同事都生活在“海威1号”上,不用每天往返回到岸上。他和同事们不仅要负责“海威1号”中养的鱼,也同时要兼顾“海威1号”周围的重力式网箱。
“海威1号”的成功让刘定有了信心,2023年6月,“海威2号”正式下水。相对于“海威1号”,“海威2号”体量更大也走得更深更远,离岸距离有13海里(约26公里),养殖水体达到3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海威1号”的大小,12个重力式网箱的养殖体量。
图片
在湛江雷州湾海域,我们看到了已经于2023年7月下水的全国首台自升式桁架网箱。
这个自升式桁架网箱可以在25米至32米深度的海域进行养殖作业,养殖体积为10000立方米。通过桩腿的上升和下降,网箱整体下潜深度可达8米,网箱最低点可达水下23米。台风来袭时,整体网箱可以下降到水面以下,躲避台风的侵袭。同时,也可以实现在特定的水层进行养殖,在需要的时候将网箱升离水面,也能方便维护作业。
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韩: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底下是不受风浪影响的,或者风浪影响会大幅减小。这样的话,我只要把它降到那个位置上去,网箱受到的风浪影响就小,鱼在里面就不会有问题,至少不会受到惊吓。一旦鱼受到惊吓就乱窜、乱跑、挤压,就会有问题。
在研发适应深远海养殖作业的海工装备的同时,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深远海养什么鱼
图片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莫植贵:现在在近海里面养殖,重力式网箱养的大多数就是金鲳鱼,一个养殖的成本不用很高,销售价格也不是很高,现在大概是一斤18元到20元。而且这种鱼的品质非常好,这就适合养殖成本不高但是赚了钱。消费者因为它价格不高消费得起,所以我们金鲳鱼产业在湛江是发展得非常好的。再往深远海养殖,因为它养殖的时间、投资的成本要大,那么就考虑到养什么鱼的问题了。
如何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有优质的种苗可用,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头等大事,而深远海养殖品种的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的能力则决定了深远海养殖最终能走多远、走多深。
图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 李广丽:我们一直来说以种为“芯”,种是“芯片”。对于中国人,饭碗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我的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一旦国外不再给你进口,就没有这个种,养什么呢?所以对于广东省提出来“粤强种芯”,这个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才有底气才做后续的工作。
2002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在湛江成立。该基地在建设之初,领到的任务就是突破两条虾和两条鱼的育种和营养饲料的研发。
军曹鱼和石斑鱼都是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品种。在2003年启动对这两条鱼的育种育苗研究之前,我国军曹鱼和石斑鱼的鱼苗主要依赖进口。
图片
广东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丹:石斑鱼,特别是珍珠石斑鱼变成了一个大的产业,全国大概有20多万吨,但是当年过程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石斑鱼原来做育种育苗是一个空白,没人做过。
石斑鱼是我们餐桌上比较常见的名贵鱼类,但是没有鱼苗,就没有办法进行规模化的养殖。苗种供应成为当时限制石斑鱼养殖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图片
渔以种为先。种子,是渔业的“芯片”。只有实现海水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有优质的种苗可用,才能保证海洋渔业高质量的发展。在湛江,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养殖企业,目前都在重点围绕深远海适养品种,尤其是鱼类,加强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
多年前,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朱春华在调研时发现,章红鱼与深远海养殖模式的契合度很高,它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但是当时,章红鱼的养殖全部依赖捕捞野生苗,而野生苗养殖存活率仅有50%左右。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朱春华:这条鱼它是洄游的。生长是在深海,在50—70米的深海区,冬天回到岸边来产卵繁殖,所以它是属于暖水性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养殖对象,价值高、长得快,在欧洲市场份额大,在日本的市场也很好。捕捞加养殖,现在全世界在20万吨左右。
图片
2019年,朱春华教授推动湛江湾实验室立项“深远海适养鱼类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与示范”课题,把章红鱼列为五种目标鱼类之一。但是一开始,章红鱼的项目进展并不顺利。朱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海上基地一遍摸索一边做实验,从养殖亲鱼、观察章红鱼性腺发育,到进行试验性催产、研究开口料和人工颗粒饲料,慢慢地探索出规律和条件。
2020年6月,章红鱼首次突破人工繁殖,成功并培育出1.2万尾幼鱼。
三年多来,朱教授和他的团队累计培育出50多万尾品质优良的章红鱼种苗,实现了章红鱼规模化苗种培育。章红鱼人工繁殖的突破满足了章红鱼养殖对优质人工苗种需求,同时打破了人工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瓶颈。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海洋牧场也有了“智慧大脑”
“海威2号”下水后首次投苗当天,共有约100万尾的金鲳鱼苗被投入“海威2号”。为了照顾好“海威2号”这第一批住户,海威2号还加装了很多智能化的设备。以“海威”系列为代表,湛江的海洋牧场正陆续进行数字化升级换代。
图片
目前,湛江湾实验室已经为湛江近海区域的110个网箱、“海威1号”“海威2号”等养殖装备上安装了智能化设备,除了可以实时监控养殖设备中鱼类的状态,还能采集到气象、水质、流速,声波等多类数据。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中心博士 杨仁友:海上这么多养殖平台,怎么知道养殖状态?怎么监管?把数据汇聚到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把这些数据汇聚起来,然后通过相关的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给它赋能,变成我们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这样相关的政府人员或者相关的行业就知道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政府也知道我们整个产量、产值、规模、灾害、监管、溯源、质量控制等一套体系出来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数据的支持,海上风浪对海水养殖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养殖装备走向深远海意味着更多的气象测量站也能随着养殖装备布设到更远的海域,采集到更多的海上气象数据。
图片
湛江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 文彬:去年特别是在台风泰利的时候,岸上有一个站估到了阵风13级。可能我们陆地上测的11级,海上可能13级。但是我们当时没有更多的测量站,也不知道当时风力多少。而且从渔民角度来说,从近海到远海或者到外海去,风跟浪是明显增大的。但是没有观测数据的支撑,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多少级。从预报角度,不知道怎么预报这里风浪是多少,没有数据就没有支撑,就是所谓的信息化,决策信息是从哪里来,之前都没有。
深远海养殖有着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风”灾过后,灾害勘察难、损失确定难,这让不少保险公司望“风”却步。要为“海洋牧场”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首先需要的就是气象数据的收集。如今,在这些深远海养殖装备上安装的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将为气象指数的开发以及深远海养殖的险种开发提供依据。
图片
要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和持续推进深远海养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智慧渔业转型升级体现在各个环节。传统的海水养殖都是靠人工投喂饲料,养殖推进到深远海,最终要实现的是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智能化管控。无人投料技术是养殖企业和科研机构正在加紧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图片
这艘由湛江湾实验室和养殖企业正在共同研发的无人投料船,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在湛江的三千多个重力式深水网箱,通过远程操控能够自主航行、自主避控、自主靠离网箱和自主投喂,最终达到减少人力成本以及养殖过程受到天气和海洋环境限制的问题。
养殖走向深远海推进的过程,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的绿色方式的转变,是依赖人工为主向以机器为主的转变,也是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的转变。在养殖企业看来,智慧渔业是从以前的选择性项目,变成了现在的刚需性项目。
图片
湛江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春文:智慧渔业是几个方面,一个是装备的智慧渔业,用什么装备去做水质监控、气候的变化,整个养殖周围环境变化。第二个是管理的智慧渔业,通过大数据把装备包括监测装备、养殖装备、运行装备、投喂装备都要做到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利用这些大数据反映出来。通过模型,在办公室可以知道该什么时候投料、该投多少,鱼大到什么时候、什么风什么环境我们投多少料。我认为如果整个智慧渔业做起来,很重要一点就是从质量体系来说,可以追溯什么环境出来的鱼、出来什么东西,产品上市的时候可以整个追溯它的产品质量。
全产业链条发展 深远海养殖产业未来可期
大量的渔获上岸之后,所有的鱼产品都需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加工、保鲜、储藏或分销。鱼产品的加工、保鲜、销售和物流等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卡脖子”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
建设海洋牧场不是简单的离岸养殖,从种苗开始,从近岸养殖再到深海养殖再回到陆路加工,需要多功能的配套,是一个全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湛江正在加快海产品高值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聚焦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9月,湛江出台了《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针对种业、装备、养殖等多个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制定措施,发力布局“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
图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养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支持深远海养殖”。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一头连着种苗培育、海工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另一头连着广阔的海产品市场,需要加快从传统的养殖和加工模式走向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随着设施装备水平、配套养殖技术、政策支持保障的不断提高,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