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低廉、以量取胜:打破以色列“铁穹”神话的卡桑火箭弹

图片
▲“哈马斯”使用的“卡桑”(Qassam)火箭已成为西亚武装分子的最佳选择,它们易于制造、发射,而成单枚成本仅需5000人民币。
“卡桑”火箭得名于知名武装组织“卡桑”旅,是一种结构简单、钢管固态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弹。这些火箭弹没有制导功能,往往被用于对城镇中心、军事目标的打击行动中。
该型武器诞生于2001年,由蒂托·马苏德、尼达尔·法哈特制造,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版本,且均投入到对以色列南部区域的轰炸行动中,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根据“卡桑”火箭,仿造出自用版本。
最早的“卡桑”-1型火箭弹最大射程为3至4.5公里。“哈马斯”于同年10月“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中首次使用它。2002年2月10日,是巴勒斯坦人首次发射火箭进入以色列境内,有枚火箭弹击中了基布兹萨阿德。同年3月5日,两枚“卡桑”火箭落在了以色列南部城市斯德洛特(Sderot),也是以国境内第一个遭其袭击的城市。另有一些火箭弹击中了阿什凯隆(Ashkelon)的郊区。
图片
▲尼达尔·法哈特(左)与蒂托·马苏德(右),后者是巴勒斯坦境内重要的武器制造商,也是“卡桑旅”的领导者,二人共同开发出了首款“卡桑”火箭弹,2003年死于以军空袭
图片
▲“哈马斯”武装使用的不同种类火箭弹。其中“卡桑”1-3型为自制,其口径自60毫米至170毫米不等,射程仅能覆盖以色列南部;而口径最大的“黎明”-5型长程多用途火箭弹则来自伊朗,射程达75公里。
“卡桑”火箭既能采用固定发射架,也可采用汽车、三轮车发射。由于没有精确制导设备,使用时需要配合指南针,地图来测定方位。虽然命中率低,但仍具有杀伤性。
该型火箭主要在加沙生产,但以色列已经发现了在约旦河西岸的几个临时搭建的火箭作坊。大部分用来制造火箭的原材料都来自基本的民用工业,其他材料则是从以色列境内进口或偷盗,或是通过从埃及的隧道走私。
火箭燃料是由硝酸钾肥料和糖的混合物。火箭弹体是由装满炸药和推进剂普通金属管组成。用于制造这些设备并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可以在简单的五金商店获得材料在车库制作。
虽然好造、耐用,但“卡桑”火箭的缺陷依然不容忽视:生产火箭固体燃料相当危险,且在火箭发射后产生的一系列氮氧化物很容易暴露自身目标,引来以军的报复性打击。因使用的材料强度不一,导致火箭本体的命中精度并不高。
图片
▲(彩绘)使用WUV-404型卡车底盘改进的“卡桑”火箭发射车,有了多管发射架,“哈马斯”的武装分子就能在数秒内对多个目标实施轰炸
图片
▲正在部署“卡桑”火箭弹的“哈马斯”武装分子。从造型上看应是“卡桑”-3型
图片
▲除了发射自制的“卡桑”火箭外,“哈马斯”武装分子还会使用他国制造的远程火箭弹攻击目标。上图中的一枚M-302型火箭弹正飞出加沙境内,打击目标
图片
▲为了更好地配合火箭袭击目标,“哈马斯”武装分子在加沙地带修筑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地下隧道。有些窄小仅能通人,有些则能充当弹药库存放物资。
“卡桑”火箭的诞生,出乎以色列政界人士和军事专家的意料。各方反应不一。 2006年,以色列国防部将“卡桑”火箭视为“与其说是身体威胁,不如说是心理威胁”的存在。而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斯德洛特一半以上的居民因遭到“卡桑”火箭的袭击而受到身心方面的伤害。
随后,以色列国防军对卡萨姆火箭的部署作出了反应,在斯德洛特、阿什凯隆和其他处于危险中的潜在目标部署了红色预警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先进的雷达组成,可以在火箭发射时探测火箭方位,并用扬声器警告平民在袭击前15至45秒寻找掩体,以尽量减少火箭造成的威胁。
自2011年3月以来,另一个名为“铁穹”(Iron Dome)的防御系统自2011年3月以来一直在使用,该系统旨在在火箭击中目标之前发射弹药拦截它。
图片
▲一枚展示在斯德洛特市中心的“卡桑”火箭弹体。背后的墙上则挂着遭其轰炸后遇难的平民
图片
▲(组图)“铁穹”系统大战“卡桑”火箭。但在2023年10月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后,该系统的拦截效率、“铁穹”无敌的神话便被饱受质疑
图片
▲以色列国防部发布的“哈马斯”使用的部分型号火箭弹。包括“卡桑”、“冰雹”、M-75以及M-302型,覆盖了绝大部分的以国领土
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一枚“卡桑”火箭的成本最多仅需8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但它对平民和军事目标的威胁却是无法估量的。出于安全考虑,以国政府会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极大地扰乱日常生活和政府管理。国际间也将“哈马斯”发射此类火箭弹的行为视为“战争罪”。
图片
▲遭火箭弹袭击后的民房。“哈马斯”将火箭弹袭击视为与以色列谈判的“王牌”之一,不断通过此类轰炸行动宣誓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