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大学生设计展数绘长江文化,“东方美学”成高频词

6月7日-11日,紫金奖·第五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在南京展出。展会现场内外,科技和创意无处不在,时时处处皆可感受奇妙之美。
图片
“国风”、“智能”、
“东方美学”成关键词
开幕式现场颁发了“最佳展品奖”“评委提名奖”“最具人气奖”等奖项。江苏大学李彬彬同学提交的《知伞——中国传统油纸伞的信息可视化》等48件作品获“最佳展品奖”。广州美术学院黄文杰同学提交的《GAC-天元》等11件作品获“评委提名奖”。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梁世昱等同学提交的《大江大厂》等30件作品获“最具人气奖”。
图片
本届展会共有361所高校学子39365件作品参赛。参赛作品中,“国风”“山水”“智能”“东方美学”“信息可视化”“交互”等热词高频出现。设计展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宋协伟表示,新生代设计学子正在更加自觉、成熟地将东方传统元素与科技属性进行链接,并放置在当今智能科技变革的时代语境之中。
经过4届精心培育,设计展已成为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意设计展会品牌之一。
图片
数绘长江文化,
赓续历史文脉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不只是地理位置,更寄寓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文化和家国情怀。
图片
邵丹摄影
关注长江生态的作品《上岸》,借助AI生成技术,通过图片形式,荒诞性地畅想因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而上岸后发生巨大转变的渔民新职业。作品《又见中泠泉》以实时脑机交互的方式,捕捉参与者的脑信号,创造出一幅独属于你的泉水动画,创意十足。
本届设计展聚焦国家战略,以“我们的长江”为主题,推出五个各具特色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营,引导青年学子以数字的视角去塑造、再创造、想象面向未来的长江,探索以新的设计语言塑造长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推动文明互鉴。
其中,“意境感知”设计工作营,联合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聚焦意境这一中华文明独特的感知形态,探索数字科技在意境构建上的创新可能。
“长江之水”设计工作营,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关注长江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修复、航运贸易等多个议题,重新构建对长江的认知分层和阐释表达。
“长江之色”设计工作营,联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通过空间和媒体的互动来描绘流动的赤橙黄绿,结合认知心理学、景观学、文化地理学,用现代科技的眼光重新阐释与探索“长江之色”。
“诗意长江”设计工作营,联合鲁迅美术学院,通过专家教学、学生组队、主题设计、数字化技术活用等方式,展开以“长江之水”为主题的创作实践。
“长江之声”设计工作营,携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联合发起,从获取长江环境信息蓝本到解析关键信息,最终运用Suno AI创作,再建长江之声。
在名师大咖的牵头指导下,55所高校的学员在实践中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思考,形成了一系列学术和实践成果。
图片
邵丹摄影
讲好中国故事,
用AI回应时代之问
如何用AIGC助力创作,赋能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青年学子面对的人工智能时代之问。本届设计展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发起“讲好中国故事”AIGC视听作品征集活动,在这场突破性的AI故事影像生成实验中,一批优秀作品呈现出的是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喷薄而出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人工智能互动装置《丝路行旅》将AI技术、交互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在这部交互作品中,观众作为二次元空间的旅行者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城市间穿梭,通过AI运用生成跨时空合照,体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古今交融之旅。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李白名篇为灵感,通过AI工具,将古诗中的意象化为生动的视觉场景,呈现出如梦如幻般的艺术体验。通过这批作品,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信息时代智能化设计创新方法论研究》的多件作品,已然可以预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范式新气派。
对于诸多作品中出现的AIGC技术应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雷表示,虽然二次开发和微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已经反映当代设计新的方向、新的可能性,以及生成式AI在设计和应用领域的强大潜力。
充满青春创想
多维艺术体验
创意,让青春更美好!记者注意到,作为年轻人的盛会,展会现场内外,科技和创意也无处不在,时时处处皆可感受奇妙之美。启动仪式通过互动装置、创意视觉、虚拟主持营造一个绚烂绮丽的梦境。舞台两侧的智能数控机械臂十分吸睛,侧屏通过机械臂进行抓举,配合活动流程,自由舒展完成各种动作,科技感与未来感拉满。
CSDE虚拟主持人惊艳亮相,“跨次元”与主持人互动,宛如置身智能星球,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图片
展馆外广场,两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纸鸢》在刚刚举办的中央美院毕业展上已经吸粉无数。26米长的鸢翅融合传统和科技的要素,前端为柔性光伏电池,骨架由铁翼和竹编构成,躯干则是一辆普通的快递电动三轮车。在光伏发电驱动下,车轮飞速旋转,翅膀则随着太阳照射角度调整方向,作者借此寓意“一名普通劳动者在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图片
展馆西南侧则是大型灯光交互装置《城市森林》,作品运用灯光控制与交互技术,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创造一片森林,夜晚则又变幻成为一片烟云迷蒙的光电艺术情境。这一作品此前在苏州等地展出时,已吸引众多人夜晚前来打卡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展会期间贯穿端午小长假,同时正值高考,为此主办方特别开设了“端午美集”,让大家逛展可以玩出“新花样”:端午互动游戏,重温传统佳节习俗;文创市集里的潮玩好物、古风手作,还有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高考文创产品,遥祝考生旗开得胜;作品定制印章让设计转化为文化标签,供打卡留念,还有隐藏款等待解锁;卫岗联名文创雪糕、帆布袋、集章本等设计展官方周边一上架就引来众人种草购买;江苏开放大学在现场办起了“艺术夜校”,由老师带领观众进行创意非凡的手工制作…… 设计展满足了观展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带来多维度的青春创意体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